让朱可夫根本意想不到的是,他猜想的日军能人,其实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德军上校。
在安冈正臣看来,这位埃伦上校,简直就是坦克战中不出世的天才。
按照他的提议,日军组织起了强大的支援火力,在这些炮火的有力掩护下,两个日军战车联队有如神助,他们左右同时出击,狠狠的痛殴着,那些连武器都端不稳的苏军士兵。
朱可夫的第一道防线,在这种配合密切,火力凶猛的联合打击下,没能支撑太久,就全线溃散了。
不能太苛责这些防守阵地的苏军士兵们了,毕竟以他们接受到的训练来看,也算是拼尽全力了。
可日军的表演才刚刚开始,让安冈正臣意外的是,这位埃伦上校在战斗发起后,竟强烈要求,亲自跟随第4战车联队作战。
这是一个点唐突的请求,虽说德日关系比较友好,但毕竟还没有正式签订同盟条约。
而德国组织的这次观摩行动,本身就是机密,如果被人发现并透漏出去,在全球范围都会引起重大国际反响。
毕竟德日两国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们的这次军事交流活动,会被很多国家看作是政治走向的风向标。
虽说如此,但安冈正臣显然拗不过这位意志坚定的德国军官,这位埃伦上校似乎在德军中还是颇有地位的,当初他决定留在东线跟日军战车团待在一起时,就连身为中将的胡伯尔团长,都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
犹豫再三,安冈正臣最终还是有条件的,同意了对方的请求。
而这个条件就是,埃伦上校必须穿上日军制服,并承诺不会亲自跑上前线。
毕竟在安冈正臣的心目中,还存着一个小九九,那就是希望通过这次会战,能够从这位杰出的德国同行身上,学到一些先进的坦克作战理念,用以壮大成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军装甲兵。
埃伦上校非常痛快的,就答应了安冈正臣的全部要求,正巧第4战车联队装备了四辆最新式的九七式中型战车,这德军上校对这批日军新式战车充满了好奇,干脆一把坐了上去,搭乘它们一起,赶往了前线。
九七式中战,是日军在整个二战中,批量生产出的最成功坦克。
它立项于1936年,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急需大量战车投入战斗,而已有的89式中战,在火力和机动性上,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发展的主流。
于是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定名为“97式中战车”(即97式中型坦克)。
跟以往的日军薄皮坦克不同,97式战车将车体正面装甲加强到了25毫米,炮塔最厚处甚至达到了35毫米,基本跟a32战车相同,只是没有a32战车的大倾角罢了。
为了增强火力,日军工程师给它安装了一门九七式57毫米炮(早期型号),这种火炮比八九式战车自用的九零式57毫米炮,都要先进的多。
作为一门战车炮来讲,通常射出的炮弹,初速是越高越好,因为初速高,就意味着穿透力强;速度快,就意味着飞行时间短,弹道就更平直,更容易准确击中目标。
而八九式战车使用的九零式57毫米炮,并不是一门成功的战车炮,它射出的炮弹出膛速度低,受重力风速影响大,弹道显得非常飘逸,一旦交战距离稍微远点,击中对方的概率就很玄学。
而九七式战车装备的九七式坦克炮,打出的炮弹就要快速平直的多,可以这么说,如果面对的是大量九七式战车,周逸龙想跟上次一样驾驶a32战车,轻松躲避日军炮弹打击,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埃伦上校一跨入这种战车中,就惊讶的发现,它的作战性能,要远远强于德军主要装备的一号和二号战车,在整个德军中,仅仅只有刚刚小规模生产的三号战车,可以跟它相提并论。
甚至连日军大量装备的95式轻战,也给埃伦上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下各国坦克普遍使用汽油发动机时,日军的95式战车,就前卫的使用了一台性能优良的柴油发动机。
而且,这种战车无论是在火力、还是在装甲和速度上都达到了一种优秀的平衡,在1939年时,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极其出色的轻型战车,其表现仍然要超越德军同期的一号、二号战车。
没想到,这些日军同僚们虽然在装甲战术上思想陈旧,但在研发战车上,还是表现不俗的嘛。
历史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