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乡试第一场
入场后,就要耐心等候第二天考试了。
在这样一个很不舒服的环境中睡觉,对考生的身心都是一种极大的煎熬,半夜朱浩听到隔壁号舍传来剧烈的咳嗽声,良久都未停歇,吵得人心烦意乱,无法入眠。
因为考试尚未开始,晚上连个巡场的人都没有,要去茅房也随意,外边不时有脚步声传来,但没有凑一块儿说话的,都怕因为自己喧哗而招来巡场之人,被取消考试资格。
如此一直持续到天蒙蒙亮,整晚下来朱浩拢共也没睡上两个时辰。
此时外面传来敲锣声。
考试终于正式开始,到了放题的时候。
考棚大门被人从外面打开,考生不会有什么梳洗时间,巡场官兵直接就把第一场考试的试卷送了进来,这样你在号舍里边是吃饭或是继续睡觉,没人管你,只要你别影响到别的考生就行。
就算伱在里面连睡三天,或者第二场不来,都是你的自由……谁管得着?
天色未完全亮开。
朱浩拿到试卷,也就刚刚能看清楚上面的字,想以这种光线写文章,根本就做不到。
本来可以点蜡烛照明……但蜡烛这东西,一场考试就给一根,未来还有两个晚上需要用到,节省才是王道。
看清楚题目,对朱浩来说就足够了。
可以在脑子里琢磨题目。
第一场考试,三篇四书文。
三道题,自己切中二。
朱浩心想,果然蝴蝶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正德十一年乡试三道题全中,这次只中二,看来来年会试题目是否还是历史上的题目,那就难说了。
第一道《论语》题:“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真是千古名句!
《三字经》扛把子一般的句子,任何刚启蒙的孩子,甚至字还不认识呢,“性相近习相远”便知晓了。
这也是朱浩三道题中唯一没有切中的题目。
第二题《孟子》题:“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这是一个断句,相当于截搭题中变种,连前面“孟子曰”这几个字都没有,其实孟子的这句话还有后半句的。
从题目到题型,这道题可说是完全被朱浩押中,也不能称之为押题,根本就是历史上这一届的湖广乡试题目。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讲规矩和规范,至于讲尧舜之道的仁政,只是在论述规矩的重要性,这里并不是主要论点。
第三题《大学》题:“《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这道题比较工整,论的是“明德”的重要性,就是所谓的光明的道德,不但要颂扬,还要自明其意,并化为己用……这算是科举考试中最基础的论述方向。
毕竟儒家经典中最经常论述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而这些几乎都可以包涵在个人品德修养中。
有人或可以说儒家文化中带着假仁假义的东西,但实际上儒家还是颂扬这些高贵品德的,若有人学不来真正的品德却只从中体会出假仁假义,那只能说你领悟不到圣人之言的真谛,学问不到家。
当然也可以说人类在品格方面,越缺什么越强调什么,儒家这种只强调道德规范的方式,带来了社会中假道学的存在。
总之人品德的高低,不是靠某种学问来支撑,还是要看个人的经历和修养,有时讲穷山恶水出刁民,也是因为人类最基本的诉求是生存,在违背生存这个前提下,想把人栽培成道德先锋,那是不现实的。
……
……
三中二。
朱浩现在开始为不知道在哪个考棚考试的孙孺发愁。
这样一个难以成就大事的徒弟,就算有两篇文章可以套用师傅给你写的文章,但仅仅是第一题,就可能让你榜上无名。
第一场三篇四书文,几乎就决定了乡试成绩的高低。
第一题乃重中之重,这道题目看起来很简单,但毕竟朱浩没有提前研究过,其字面意思是,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论语章句集注》释意:“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