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的京市火车站,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人们背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
站台上,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大声呼喊着,指挥着旅客的流向。
不远处,一辆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车正“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乔雅抬头望去,车站的建筑显得有些陈旧而庄重。
高大的钟楼矗立在那里,时针和分针不紧不慢地走着。
候车大厅的窗户玻璃有些模糊,透出来的灯光显得昏黄而温暖。
孩子们好奇地张望着四周,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方珍珍拉着乔雅的衣角,问道:“婶婶,这就是京市吗?”
乔雅微笑着点点头,目光中带着一丝疲惫和兴奋。
这里,现在遍地都是金和机会啊!
方烨华紧紧握着行李,小心地护着家人在人群中穿梭。
脚下的地面有些坑洼不平,到处是人们丢弃的废纸。
周围的人们操着各种口音,大声地交谈着,声音此起彼伏。
在拥挤喧闹的站台上,乔雅不经意间瞥见了一个卖冰棍的小贩。
那小贩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个白色的木箱。
木箱上用红色油漆写着“冰棍”两个大字,格外醒目。
小贩周围围着一群孩子,他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木箱。
嘴里不停地叫嚷,“我要一根!我要一根!”
乔雅转过头,看着热得满脸通红的孩子们。
那小脸上满是汗珠,头发也被汗水浸湿贴在额头上。
“烨华,你看孩子们热成这样,我们买根冰棍解解暑吧。”
方烨华望着孩子们,点了点头,二话不说就朝着人群挤了过去。
从兜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毛票,买了几根冰棍。
然后小心翼翼地护着冰棍,又从人群中挤了出来。
一家人走到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里。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接过冰棍,小嘴“吧唧吧唧”地舔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乔雅轻轻地咬了一口冰棍,冰凉清甜的滋味在口中散开,顿时觉得身上的暑气消散了不少。
一家人吃完冰棍后,方烨华带着孩子们走向路边,准备打一辆出租车去北京饭店。
现在,出租车可不像现在这般容易见到。
他们在路边耐心地等了好久,才终于盼来了一辆黄绿色的出租车缓缓驶来。
方烨华赶忙招手示意,车子停稳后。
小心翼翼地打开车门,让乔雅和孩子们先上车。
车内的座椅略显破旧,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车窗玻璃有些模糊。
车子启动,穿行在街道上。
孩子们好奇地望向窗外,眼中满是新奇。
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低矮的平房,偶尔能看到几栋三四层的小楼。
墙壁上的宣传标语醒目而振奋人心,路边的大树枝叶繁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行人们或骑着自行车,或步履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质朴和坚定。
不一会儿,出租车停在了京市饭店门口。
方烨华付了车费,一家人下了车。
京市饭店在当时可是首都的标志性建筑,透着庄重与大气。
门口的招牌虽然没有如今的华丽灯光装饰,但那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依然醒目。
走进饭店大堂,水磨石地面被擦拭得光亮。
虽能看出些许磨损的痕迹,却也干净整洁。
大堂里的服务人员穿着整洁的蓝色制服,微笑着迎接他们。
大堂的一侧摆放着几张木制的沙发和茶几,供客人休息。
方烨华来到前台,对工作人员说:“同志,麻烦给开一间有两个房间的套房。”
工作人员熟练地办理着手续。
拿出一个泛黄的登记本,让方烨华填写姓名、工作单位等相关信息。
方烨华接过钢笔,一笔一画认真地填写起来。
办好入住手续后,服务员领着他们来到房间。
房间里的布置简单而实用,两张木床分别摆在两个房间里,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窗户上挂着蓝白相间的格子窗帘,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形成一道道柔和的光线。
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