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诺夫派出的装甲军没有正面碰上向北进攻的伊班牙-高卢的两个装甲军,反而是和不断蚕食苏盟第8集团军东翼的第3装甲军在希奥利艾西南50多公里的瓦尔尼艾相遇。
此时,面对机械化12军的是伊班牙-高卢第6装甲师,其他两个师距离20公里左右。瓦尔尼艾南面是一片胡泊,长六七公里;北面有几个小湖区,双方正面宽度最多八公里,这对第6装甲师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即便是苏军坦克多于第6装甲师,在正面对抗下,依然有优势。
伊班牙装甲部队在原有的五个装甲师基础上扩编的,在大战结束后,轻坦和中坦进行了升级,如今最新型坦克是m40\/75-1,每个装甲师中有一半是新坦克。m40\/75-1在装甲上加厚了10毫米,正面装甲变成60毫米,火炮口径没变,但炮弹穿甲增加了20%。
轻坦同样进行了升级,最新型是l34\/50-2,速度最高可达55公里每小时。
第6装甲师师长博雷利观察了很久,发现苏军坦克真的破烂不堪,于是,以系统军官人的嗅觉,他决定以少打多。在开打之前,他向军长加塞特发出了请求支援电报,免得陷入包围之中。
17时30分,博雷利摆开阵型,发起攻击。
和博雷利的大胆相反,苏军12机械化军军长谢斯特巴洛夫有些信心不足。库尔金少将的第3机械化军拥有kv1、kv2坦克共60辆,而他的部队则没有。从观察中发现,伊班牙-高卢的装甲部队攻防兼衡,坦克更是在西欧战争中大放异彩,并不比汉斯军坦克差。
轰轰轰。
随着第6装甲师的装甲炮兵团进行炮击,第一次装甲会战打响。
博雷利的战术比较保守,利用中坦正面对抗,轻坦则从北面的湖区和丛林绕道,攻击苏军装甲部队的侧翼。轻坦50毫米的火炮,足够摧毁苏军大部分坦克和战车。在南侧,博雷利留下一个中坦克连,负责警戒和拖住苏军可能绕道的坦克部队。
这一次,博雷利十分大胆,没有呼叫空中协助。
苏军军长奥尔洛夫则先派出落后的轻坦,吸引敌军注意力,新型的中坦则负责在后方火力输出,击毁敌军主力坦克。
“命令摩托化师加快速度抵达战场,需要他们的反坦克炮。”
六公里宽的主战场,双方的坦克摆开,互相冲起来。坦克的履带在泥泞或沙石中碾压出深深的痕迹,炮塔不断旋转。五百米至一千米左右,双方的坦克炮对射起来。
轰轰轰。
第一波对射爆发了,面对装甲十足的m40\/75t坦克,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的炮弹好像打弹棉花,软弱无力。
而m40则是重拳出击,75毫米坦克炮毫不留情,击毁冲在前面的苏军轻坦部队。不过,苏军坦克依靠数量,还是继续战斗着。随着双方距离更近,对m40造成伤害的坦克出现了。在战场南侧突出部,两辆m40被埋伏的苏军坦克击中侧面。
m40侧翼装甲是斜角度40毫米,加上最新型的钢材,等效厚度90-100毫米左右,防御力比轻坦都要高,但却被苏盟的坦克击伤了。博雷利知道是苏军t34-76发挥了作用。
t34-76坦克是苏军最新型坦克,据说战前装备了3000辆左右,分散在30个机械化军。41型的t34在千米左右能击穿60毫米的装甲,恐怕汉斯国的3、4号坦克扛不住;在五百米左右击穿100毫米的装甲,越近越吃亏。
m40的75毫米48倍径火炮经过改良后,500米距离可击穿垂直装甲120-130毫米,斜角装甲在90-110毫米。1000米距离,m40可击穿70-80毫米的装甲,相差不大。
为什么会有明显差距?因为传统全口径穿甲弹的发展潜力在被风帽穿甲弹上已基本被发掘殆尽,只能通过改进发射药、增大炮室容量或增加炮管长度等其他途径提高穿甲能力。
苏盟的t-34坦克装备了76.2毫米口径的被帽穿甲弹,这种弹药在撞击倾斜装甲时能够有效减小跳弹的几率,提高了穿甲能力?。汉斯国的穿甲弹采用碳化钨弹芯,具有较高的初速和穿甲能力,但严重依赖钨资源。
伊班牙-高卢的坦克炮是在汉斯国基础上演变的,和汉斯国一脉相承,但穿甲弹这玩意,各类型的优劣都比较明显。伊班牙-高卢的钢合成技术及化学材料技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主要是系统给的技术资料都比较超前。
博雷利命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