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再多了他也做不到,这么点东西一上午的时间完全够用了,下午不练身体怎么行?毕竟现在还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要方式还是肉搏,没有一副好的身体,冲上去只能给人家送菜。写文章和诗歌是不会将敌人写走的。
朱楧将国民上学的年龄定在十五岁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首先太小了不行,像后世的那种六七岁就上学的根本行不通,因为这个时候那些小屁孩还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住在学校只能给学校增加负担,学校没有那么多的本钱来聘请保姆管他们。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事,调皮捣蛋的比较多,不好好学习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更何况,朱楧还要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以求他们能够文武双全,以资国用。六七岁的小孩子怎么训练,这根本就是瞎搞嘛。
综合上述情况,朱楧将国民上学的年龄定格在了十五岁,十五岁的人既懂事了,又能生活自理,还能接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实在是最合适不过的年纪。
而且,朱楧规定肃国的人民十六岁为成年人,就该承担成年人该承担的义务了,比如说赋税、徭役、兵役等等,十五岁上学也不耽误这些事,不会为国家的运转造成不良的影响。
再者,按照保甲制度的规定,凡是肃国满十六岁的成年男子农忙时干活,农闲时要随着甲长、保长一起练兵,十五岁的时候先在学校里进行一次系统的军事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等他们成人之后在训练会省事很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孔圣人都是十五岁才有志于学,所以朱楧认为肃国的普通国民也不用着急,追随圣人的脚步,十五岁的时候再去上学再合适不过了。
朱楧将督学大臣俞恩远叫道自己的王宫,十分客气的赐了一个座位,对自己这个曾经的老师十分温和的说道:“爱卿这几日筹办学校十分辛苦了,寡人听说爱卿和大禹治水一样,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内心是十分的感佩。寡人替我国的学子谢过先生了。”
这话说的分量太重了,俞恩远吓得连忙起身,冲着朱楧一拱手,恭敬地说道:“多谢王上抬爱。王上热心于办学实乃亘古未有之明君之举,是我肃国百姓偌大的福音,臣能在王上的领导之下为肃国学业的进步略尽绵薄之力,实在是荣幸之至,荣幸之至。”
朱楧哈哈一笑,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两步,一把握住俞恩远的双手,十分和气热情地说道:“先生不必如此,现在我们的学校办的怎么样了?”
俞恩远又向朱楧轻轻地作了一揖,脸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十分自豪地说道:“启禀王上,有了王上的大力支持,臣已经在敦煌建立了一所样板学校,打算过几天开学,初步招生三千人。还请王上能去学校训话!”
朱楧对他的工作效率十分满意,微微地点了点头,笑道:“嗯,你放心。寡人就算是再忙,也会出席我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的开学仪式。”
俞恩远万分感动,他万万没有想到,堂堂的国王会对一所学校重视到如此地步,这位王上虽然总是做出惊人之举,但是他能普及义务教育,让所有的肃国国民都能读书识字,那也算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了,足以名垂史册,立即惶恐地跪在地上,感激涕零地说道:“老臣替那些学子谢过王上了,王上此举一定会名留青史,超越古今帝王。”
朱楧微微一笑,将自己的这位老师傅扶起来,一脸真诚地叹了口气,说道:“寡人倒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寡人只想着你能为寡人多多地培养出人才来,让我肃国永远人才济济,繁荣昌盛就心满意足了。”
俞恩远慢慢地站起来,胸中的豪气也被朱楧激荡了出来,那些武人可以攻城拔寨建功立业,他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也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肃国多育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冲着朱楧拱了拱手,豪情满怀地说道:“请王上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
转眼间,就到了开学大典的日子,这一天正好是个好天气,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肃国第一所公立大学正式开学,三千余名学生齐聚在校场之上,等待着督学大臣的训话。
督学大臣俞恩远穿了一身崭新的朝服,对着底下这三千多名学子意气风发的说道:“诸位学子,今天是我们肃国第一学院开学的大好日子,尔等蒙受王上的恩情,能够免费读书识字,是何其荣幸,王上对尔等的栽培之恩,比天高比海深,万望尔等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将来好好报效王上。”
“下面,有请王上为我等训话!”督学大臣俞恩远说完这句话,急忙闪到一边,给朱楧将正中间的位置让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