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抗一个脑袋,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掌握的资源多,谁赢得几率九大,这就如同斗地主一样,谁拿的拍好谁就赢,除非对方一点也不会玩。
像那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比如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太少了,整个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那么几个,而在这几千年当中,人类发生的战争又有多少呢?简直就是数不胜数。
这些经典战例多少都有一点运气成分在里面,不是每次都会有一个许攸去反水,对方也不是每次都将战船连在一起让你烧。作为一名君王,如果不好好的种田发展自己的实力,整天想着靠一些运气和对手的智商突然下降而打出一个所谓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那其实就是犯了守株待兔的错误,将偶然当成了必然,迟早会被饿死。
况且曹操和袁绍对峙的时候是倾国而出,沉重的兵役已经使得他的后方发生了骚乱,所幸被镇压下去了,所以绝对不是史书上说的“兵不满万,而伤者十二三。”袁绍倒是个爱民如子的人,再加上他轻视曹操,为了不给民众增加负担,大战之时并没有出全力,没有将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集中起来对付曹操,这才被曹操捡了个漏。
而曹操占据了他的冀州之后,那些曾经口口声声歌颂袁绍恩德的人民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曹操的顺民。
袁绍没有出全力在史料中是有佐证的,按照正史记载,官渡之战时袁绍击集中了大约十一万人的兵力。而根据《三国志——崔琰列传》记载,曹操占据冀州之后,查看当地的户籍图册十分高兴,说:“冀州是个大洲,可征兵三十余万。”为此还受到了崔琰的批评。
我们知道,袁绍当时占据了四个州,冀州只是其中之一,若是他不贪慕爱民如子的虚名,不轻视曹操,像曹操一样,集中所有的力量先打败曹操,那曹操获胜的几率又有多少呢?怕是第一波团就被带走了,根本撑不到许攸前来投降。
唐朝后期的皇帝任用宦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安史之乱将原本看似稳固强大的唐朝国家机器打得瘫痪了。唐朝连赖以起家的关中和繁华富庶的洛阳都丢了,很多人认为唐朝要不行了,开始打起了别的心思。
虽然有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忠肝义胆的大臣为唐朝卖命,但皇帝也拿不准是不是所有的武将都像他们两个这样,只有派他最信任的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借此来监视诸将,相信有了鱼朝恩的坐镇,一些原本别有心思的武将也不敢再有所动作了,乖乖地跟着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
后来到了李亨的孙子——唐德宗李适之时,唐德宗刚继位是也很年轻,也很天真,跟崇祯差不多,想学着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排斥太监,任用大臣,中兴大唐,结果由于太年轻,政策失误激起了藩镇的叛乱,进而引发了泾原兵变,被狼狈的赶出了长安。这个时候,他所信任的那些大臣们没有一个人保着他,反而是身边的太监舍命将他保护到了安全的地方。
。♂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