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马车缓缓驶向芙蓉园之际,途径延兴门、城门口之时,李世民与李佑意外发现中郎将常何正与一位青年才俊对坐于酒肆之中,畅饮言谈。李世民忽生雅兴,命车队暂停,便携李佑步出车厢,转身吩咐长孙皇后先行回芙蓉园。
二人走近常何的桌前,常何尚未来得及反应,其对面之人已察觉到异样,疑惑地望向李世民与李佑,问道:“二位尊驾光临,不知所为何事?”随着酒精的微醺,青年也渐渐察觉到了二人身份的不凡,而常何呢,听了青年的话转头望去,脸色骤变,正欲起身行礼,却被李世民那温和而带着笑意的声音打断:“老常啊,莫非是被家中贤妻管束得太严,连在家中小酌一杯都不得安宁?”
常何闻言,先是一愣,反应过来是李世民为了掩盖身份,他也就顺着,随即笑逐颜开:“二哥说笑了,我这不正是逃避家规嘛。你得多替我在嫂子面前美言几句啊,让她去家里和你弟妹说说,哪有大老爷们儿连在家喝口酒都不自由的道理。”说罢,他又转向李佑,笑道:“哎呀,小五侄啊,快过来同坐。”
常何虽地位显赫,却对李世民言听计从,犹似当年玄武门之变时的忠诚卫士。他得以善终,连李治继位后亦对其敬爱有加,关键在于他深知如何抉择方能安享余生。
入座后,李世民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对面的青年才俊,笑问常何:“老常,这位小兄弟是?”常何一边为李世民斟酒,一边介绍:“这是我的挚友马周,外地来的才子,目前寄居我家。二哥,我跟你说,我这兄弟可是真有两把刷子的。”
李世民闻言,目光更加专注:“哦?当真如此?”他细细端详马周,此人并无特别之处,却透着一股书生特有的温文尔雅之气。李佑在一旁倾听李世民询问马周的过往,得知马周因遭遇不公而赴长安寻求机遇,李世民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既然小兄弟目前尚无着落,”李世民转头对常何说,“明日你带他来我这里,我考考他的学识。”常何闻言,眼眸一亮,惊喜交加地答应下来。待送走了李世民与李佑后,马周好奇地问:“常大哥,那两位究竟是何方神圣?你为何对他们如此恭敬?”
常何笑着为马周斟满酒杯:“马老弟,你的好运来了。明日你自会明白一切。来,哥哥先祝你前程似锦。”马周虽一脸茫然,但念及常何的好意相助,便不再追问,继续与常何把酒言欢,只是一边喝酒一边猜测。
归途中,李世民向李佑问道:“你觉得那马周如何?”李佑笑道:“他还需社会的磨砺。之前尚算可造之材,但还需认清社会的本质。若想加入朝堂,就必须认清自己是否具备那份资质。”
李世民点头赞同:“嗯,不知为何,我第一眼就看好他。今日交谈下来,他谈吐不凡,确实可造之材。不急,慢慢来,多锻炼锻炼再说。”
李佑默不作声,心中却盘算着马周的过往与未来。马周以其卓越的吏道才能,从寒门书生一步步晋升至大唐宰相之位,其官宦生涯中始终与李世民保持着紧密而融洽的关系,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佑深知,人才若想为己所用,必须展现出真才实学。但他并不急于求成,因为朝廷正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大唐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思想已渐显滞后。他们大多遵循李世民的决策行事,鲜少能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这并非说他们不胜任官职,而是大唐的步伐太快,他们有些跟不上了。若只求稳定无过,尚可应付;但李世民需要的不仅是稳定,他拥有李佑给予的自信与远见——他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因此,他不断寻求新的英才以助大唐腾飞。
回到芙蓉园时,园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李佑的亲弟狗蛋也学会了爬行。然而每当李佑呼唤“狗蛋”,换来的总是阴妃的一顿“揪耳朵”。三位芙蓉园的王妃也相继归来。李贞英回家探望父母;武顺与武曌则带着孩子去看望母亲。见母亲衣食无忧、生活安乐时她们才放了心。长辈们询问起他们一年的经历,当得知李佑对她们的悉心照料后,都嘱咐孩子们要真心实意地跟随李佑。
世家族群里众人围坐一堂清河崔家家主忧虑地说:“皇家老五如今已归来,他对我们之前在他离京后的所作所为,是否会有所行动?”
范阳卢氏家主不以为然:“老崔你怎地如此担忧?一个小娃娃而已,我们这一年没少给他银子,想对我们动手?除非他不想再要银子。”
荥阳郑氏家主纠正道:“老卢,老崔的意思是,他回来之后是否会对我们的人不利,你看卢宽不就给收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