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君篆书的记录看似平常,实则隐藏着不少秘闻。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天地秘境的出现。
按照竹君所述,最开始的秘境并非瞬间出现,而是有一个明显的生成期。
在这个期限内,所谓的秘境妖魔并不强大,甚至弱小的能被山锄伤根而死。
还有一个重要现象便是,秘境先出现,随后秘境妖魔再出现,这个顺序很重要。
从竹君意外闯入秘境,到他彻底放弃希望,准备结庐而居,期间经过了多日搜寻。
还有竹君闯入秘境前,有多久时间无境妖魔存在,也无法估算。
这代表秘境是在一步步演变的,最开始时,或许只是类似洞天福地的好去处。
“难怪竹笙怪敢说,竹君篆书记载秘境成因、天地大灾了。
仅仅这一卷竹简便记录多种隐秘,更别说整部竹君篆书了。”
周元合起手中的竹简,从竹木箱中取出了第二卷,再次细细品读。
“吾成竹君,本想长居竹国、常伴兵将,然寂寞难熬、无法久留。
因有竹将笋兵守护,心中恐惧尽消,时时深入竹海寻路,月余终得归乡。”
“年少无知、尚不知藏,吾返乡后,与父母讲述竹国胜景。
吾父不信,以为吾被恶鬼迷心,遂邀同族叔伯、与巫众议。”
“翌日,族中叔伯尽出,皆佩傩面,执竹戈举木盾。
巫觋为方相,负熊皮、带四目面,上着玄衣,下着朱裳,率众叔伯成大傩仪。”
“巫觋命我引路,众叔伯随行至竹海深处。
遂聚扮方相及十二兽貌,大张声势、击鼓驱疫除鬼。”
“吾不畏众,仍指竹尽水穷处曰,竹国之门便在此处。
巫觋大怒,言恶鬼顽固、不肯远离,起傩仪巫舞,以竹戈木盾击我,疼痛难忍随改口,恶鬼已除、我复回我。”
“然少年心性,求胜心切,吾趁众叔伯不备,复入竹国。
静待片刻后再返,怒曰吾乃一国之君,有国在此、兵将无计,安敢欺我。”
“众叔伯大惊,皆言见我无踪,亦追随而去,未入竹国。
吾正欲辩解,巫觋突击鼓起舞,言邀诸神为证,命我再述竹国故事。”
“吾心中自得,遂将竹国见闻一一详说,以证吾不欺守诚。
巫觋思虑良久,言我为天之竹君,历劫临凡,今寻得故国、方得君位。
然尚年少、未觉前尘,需好生修习,待德配其位,方可神异滋生、再归神位。”
竹君的故事比周元想象的还要有趣,那时的先民虽然不了解秘境现象,但也能给出一些解释。
并且这些解释还能关联德行,算是不错的约束手段了。
但至今为止,竹君篆书还未出现有关天地大劫、秘境成因的详细信息。
周元抛下手中看完的竹简,再取出第三卷查找。
“再返乡时,吾得众族人拥护,也受众族人管制。
当日族内众议,国君不可暴戮、不可软弱、不可愚昧、不可贪婪,该以何教授国君。
吾当时不知其意,后成年方知,族人欲教出完美之君,再迁入我之竹国,化为竹国之民。”
“众议定论,遣族中青壮护送,将吾送入符公门下求学。
然求学数年,少见符公、多为师兄教导,亦收获良多,明经知礼,自认已有君德。
遂写游记一篇,以证心意,信我者若苦寻竹乡归隐,当纳其为民,与我共建安泰竹国。”
“不想此篇游记为老师所见,招我详询,那日我方知符公之慧何其渊博。”
随后的记载,便是符公的各类教学,直到第五卷时,才出现周元查找的内容。
也是从那卷起,竹君变为了一个记录者,不再阐述自己的故事,而是记录符公的教诲。
符公认为动生静亡,天地与人一样皆在运动,若有一日静止不动了,便会如石头般死寂沉沉。
因此,天地一直在变化,就像人会走向衰老一般,天地也在走向某个终点。
竹简记录一直到现在还较为正常,下一刻却突然笔锋一转,涉及到了天地隐秘。
符公言,天地生于混沌、阴阳分割、四象归位,逐步走向有序。
若按天地正理,天地的演化应该是有序成长、平稳过渡,最终再化为混沌终结。
但秘境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规律,天地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