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并非是什么圣明的君主,也不是什么睿智的大臣,更不是什么无敌的将领,归根结底还是民众。
百姓既能支撑江山社稷,也能将其 ** 。
若要振兴大秦,让它日益强大,首要之事便是解决秦人的温饱。
连饭都吃不上,再美好的构想也只是空谈。
作为后世的旁观者,对历史有所研究,他深知,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人,其实需求极为简单。
他们仅仅希望能安稳地生活,企盼安居乐业,除此之外再无他求!
然而,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却往往连这样的基本愿望都无法满足。**,于是百姓只好揭竿而起!
这句话沉痛而无奈。
始皇帝听到赵高的这番话,停下了脚步,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赵高也随之停下。
大秦的平民为什么贫困,为什么受苦,这一点在官员们心中如同明镜一般清晰,特别是郡守、县令们更是如此。
虽然重赋是事实,但沉重的徭役更加让人难以承受!
被征去服役的几乎全是年轻壮丁,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即使有些土地,但这些老弱病残的耕作能力又能有多大?能勉强度日已是幸事!
然而,这些大臣们怎么敢提出这个问题呢?久而久之,他们甚至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个问题。
因为这一切,都与始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修建阿房宫、皇家陵寝、长城以及驰道,每一项重大工程都需要大量人力。
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蛮族的侵袭;修建驰道是为了统一南越。
至于修建阿房宫和陵墓,则是始皇帝心中渴望的事业,谁又能轻易反对?
不过,赵高清楚,这是一个难题,但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然,说什么让大秦的旌旗遍插四海也只是空话。
如何劝说始皇帝解决问题,他早已有了思考,如今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首先,在章台宫中,始皇帝曾留他单独会谈,将扶苏、李斯、蒙恬等人排除在外,那时始皇帝已经开始意识到底层民众的重要性。
其次,始皇帝心中坚信统一天下就能长生不死,而这需使大秦发展壮大,如果民众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谈何壮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88的好感度。
如果没有这份好感度的支持,他也不敢轻易提出这个问题。
万一他的言辞惹恼了始皇帝,即便始皇帝或许不会因一时之气将他处决,但这些年来的艰辛努力与步步筹谋,恐将前功尽弃,一夜回到起点。
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始皇帝终于缓缓开口:“我国的民众,真就如此贫苦吗~*?”
语气波澜不惊,却难以揣测其心中的情绪。然而,赵高闻声心下一宽。
始皇帝似乎心动了。
“陛下,臣亲眼目睹,秦国百姓困苦贫穷,倘若我们不尽快做出改变,长此以往,必将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赵高言辞恳切地谏言。
“恳请陛下减免徭役,减轻税赋,如若这样,天下的子民必定会心存感激,秦国也会因此而日益壮大,进而迅速增强国力,征服这片土地,甚至超越疆界,统御四方未开化的地区。”
说到这里,赵高低头作礼。
听了赵高的一席话,始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纠结,但这纠结很快被坚定的眼神所取代。
转过身,始皇帝伸手扶起了赵高,温和地说道:“爱卿心系朕,也心系大秦,朕岂能不知。能得你这样的辅佐,实乃朕之幸,也是天下的幸事,更是大秦之福。”
赵高内心涌动着温暖的潮流,他从这话语中听出了信任和支持,这对他来说意味着太多。作为外来者,他曾常感孤单,仅从幼月处体会到温情。如今,在这最高权力者的言语中,他感受到了认可。
“恭喜宿主,成功获得更多来自始皇帝的信任,其对您的喜好值上升至90。”
这一次,系统提示音响起时,赵高并没有如先前那样表现出过度的激动。而在一旁的魏旗,则满脸的惊讶与震撼。
虽然距君主还有十几米的距离,魏旗依然清晰地听到了始皇帝那宏亮的声音:
“得一良佐如你,实乃朕与秦国乃至万民之福!”
这句话若传开去,恐怕会在大秦掀起不小的风浪。
即便是那些如王翦、王贲、李斯和蒙恬等重臣,也未曾获得如此高度的评价。始皇帝从未对任何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