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摇了摇头,说道:“那些都太普通了,我不感兴趣。”
余子航心中焦急,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说服他们,否则历史的悲剧将无法避免。他突然灵机一动,说道:“大王,草民有一计,或许可以让褒姒娘娘开心,又不会损害国家利益。”
周幽王眼睛一亮,说道:“快说,什么计?”
余子航说道:“大王可以在宫殿里举办一场才艺比赛,邀请各地的才子佳人前来参加。褒姒娘娘可以作为评委,欣赏各种精彩的表演。这样既可以让娘娘开心,又能展示大王的仁德和国家的繁荣。”
周幽王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说道:“好,就依你所言。如果这个办法能让褒姒开心,本王重重有赏。”
然而,褒姒却并不满意,说道:“这个办法虽然不错,但还是不够刺激。我还是想看看烽火戏诸侯的场面。”
周幽王心中再次陷入纠结。他一方面担忧烽火戏诸侯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褒姒的要求。他暗自思忖:“若不依她,她定又会冷若冰霜,本王实在不忍见她如此。罢了,就依她这一次,大不了日后再想办法挽回诸侯的心。”于是,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不顾余子航的反对,决定按照计划进行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不久,周幽王带着褒姒来到了骊山的烽火台。余子航也跟随着他们一起来到了这里,他心中焦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烽火台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远处的诸侯们看到烽火信号,以为有外敌入侵,纷纷率领军队赶来救援。
诸侯们心急火燎地赶到骊山,却发现并没有敌人,只有周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上饮酒作乐。褒姒看到诸侯们茫然无措的样子,果然露出了笑容。周幽王见此,大喜过望,对褒姒更是宠爱有加。
余子航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走上前去,对周幽王说道:“大王,您今日的行为必将给国家带来灾难,希望您能早日醒悟。”
周幽王却不以为然,说道:“本王就是要让褒姒开心,其他的都不重要。”
余子航又对褒姒说道:“娘娘,您难道就不为国家和百姓着想吗?您的一笑,可能会让无数人失去生命。”
褒姒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道:“我只是一个女子,国家大事与我何干?我只要大王对我好就行了。”
余子航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烽火台。他知道,这次烽火戏诸侯的行为已经让诸侯们对周幽王失去了信任,但他却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
回到宫殿后,余子航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他深知西周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自己留在这里也无能为力。在离开之前,他再次见到了周幽王,周幽王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国家的安危毫不关心。
“大王,您今日的行为必将自食恶果。希望您能好自为之。”余子航说完,便转身离去。
周幽王对他的话充耳不闻,继续与褒姒寻欢作乐。余子航离开了宫殿,踏上了自己的旅程。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四处游历,见证了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衰落。
余子航来到一个小村庄,看到村民们生活困苦,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个时代,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百姓们的生活如此艰难。
他又来到一座古老的城池,看到城墙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想起了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的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浴血奋战,马革裹尸。
余子航继续前行,遇到了一位老学者。老学者听闻他来自未来,便与他交谈起来。
“年轻人,你可知这西周为何会走向衰落?”老学者问道。
余子航想了想,说道:“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老学者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周幽王的行为确实是西周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
余子航问道:“还有什么因素呢?”
老学者说道:“西周的分封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势力逐渐壮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此外,西周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百姓们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
余子航听了,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君王的个人行为,还与国家的制度、社会矛盾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