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厂的人多了,各种事情也就多了起来。
首要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的问题。
衣食行的问题还好说,毕竟现在人们都不是那么的讲究,衣服工厂里边有给发工作服,日常生活的,比方毛巾、肥皂、牙膏、脸盆什么的,还有那些劳保用品,厂里都会按月或者按季度来发放,基本上不用职工自己去买。
出行就是更简单了,现在有辆自行车就算是非常不错的家庭了,剩下的基本上都开十一路的,往远处走一点儿就靠公交车,再远了就是长途汽车和火车了。
吃饭这块儿倒是遇到了一点儿小问题,职工自己家里有粮食本,可以按月到粮店去买粮食,现在时间已经到了67年,虽然各种活动不断,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什么太大影响。
全国各地粮食的产量也是很稳定的,首都这里市场供应也比较充足。
就是厂里增加了那么多人,食堂慢慢就有些不够用了,开始的时候,还能靠着增加食堂职工的人数来解决,可是后来随着人数的增多,原本的食堂实在是承受不住了,就只能把食堂再扩建一下。
现在在原来食堂的边上正在建着一个新的食堂,估计再有上两三个月就能投入使用了。
最关键、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住房的问题。
那些新来的,尤其是被安排过来劳动改造的人,他们原本的住房很多都已经被收了回去,到了轧钢厂之后就需要给他们安排住的地方。
但问题是,原本轧钢厂住房就紧张,给他们分配住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在这些人在定义上都是犯了错误的,不用整家整户的安排,经过厂领导会议上的一番商量,暂时先用轧钢厂的集体宿舍给他们住着,不过就是原本安排四个人一间的小宿舍,现在要分配进去八个到十个人住。
而且男女还是分开的,即便是夫妻也不能住在一起。
这只能是解决短时间的困难,长久下去肯定不是稳定的办法。
李怀德也是愁的没有办法,最后不可不考虑再建上一些宿舍楼。
地块儿的问题倒是好解决,现在京城的地块还不那么值钱,东直门外有很多的空地,有不少都是为了以后轧钢厂扩建划拨给轧钢厂的,只要选出一片区域来,上头同意了就可以用来建设。
所差的就是建设资金。
计划经济时代,每项资金都是有去处了的,想要建房到部里申请资金那是万难,有句话说的好叫,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李怀德拿着商量好的办法,带着规划去到部里找他老丈人要批文、要资金。
结果就是直接被怼了回来,他老丈人的原话是:“批文可以给你批,但是想建房自己想办法,部里是没有一分钱,同时也不会出,下属那么多单位呢,都住房紧张,这要给你批了其他的单位都来要怎么办!?”
没办法的李怀德只能灰溜溜的回来,然后又召开会议,大家一起想办法。
按照之前统计出来的结果,现在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职工,不管是老职工,还是那些被安排过来劳动改造的人,总共加起来得有近六千人需要解决。
单身宿舍一个房间住4个人的标准,一栋楼建5层,一层50个房间,那一栋楼可以住下1000人。这样最少需要建设六栋楼,如果还要安排那些夫妻到一起居住的话,四人间就变成了两人间,这样需要的房间数还要增加。
同时,只要开始建房,很多年轻人都会开始想着结婚,然后开始要房子了,那数目只会更多。
核算来核算去,最终李怀德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得建设10到12栋宿舍楼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现在这个时候的建筑成本一平米差不多在30块钱左右,一栋楼的建筑面积大约在平米左右,十二栋就是十五万平米,得需要400万到500万之间。
现在全国的钢铁产量才一千五百万吨左右。
轧钢厂每年的产量虽然不少,但也就两百万吨,可以创造两亿元左右的产值,所得利润在1500万左右。
这1500万的利润,除了发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之外,剩下的大部分都要上缴,能在自己厂留存的是少之又少,这么些年了总共厂里也没有积攒下来多少。
真正可以利用的,都是那些计划外生产的物资,而且这些计划外物资还不能卖钱,只能用来和其他单位用来交换物资使用。
建房所需的钢材轧钢厂可以用自己的,成本倒是可以节省一些,但是缺口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