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5月30日,这注定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新车间完成了竣工验收,整个实验车间办公室迎来了搬迁至新车间的重要时刻。
许大茂双手抱在胸前,悠然自得地站在一旁,神态轻松。根本无需他亲自动手,张红旗正带着办公室的几个科员忙得热火朝天,精心布置着他那间宽敞明亮的车间主任办公室。
其他各部门的职工干部们也都各自忙碌着,为自己负责的区域做着最后的打扫和布置工作。整个新车间,占地五千多平方米,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走进车间那宽阔的大门,左侧是一排错落有致的十来个房间,构成了办公区域。
房间的窗户明净得能照出人影,屋内的摆设整齐有序。右侧则是规整的库房和仓库,各类物资按照分类和规格,被摆放得井井有条。
再往里深入,一个划分清晰、规划合理的工作区域赫然映入眼帘。
那模样,颇有些现代流水线的架势,一道工序区域与下一个工序区域紧密相连,衔接流畅自然。
车间的干部们不辞辛劳,带着培训好的职工们认真熟悉场地,熟悉设备。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认真和专注,他们为即将到来的开工,紧张而又有序地做着充足准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工人当中,有很多是退伍的伤残军人,其中缺胳膊少腿的不在少数。
如何巧妙地把这些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着实是一个考验干部能力的棘手难题。
许大茂迈着沉稳的步伐,紧紧跟着生产管理的赵主任,从一个工区走向另一个工区,进行着仔细的查看。
赵卫国声音洪亮且充满自信,一边走一边介绍:“许主任,您瞧,这第一道产品工序是金属管的加工,这个工区人数最多。您看,经过培训的职工们正在全神贯注地慢慢熟悉加工金属管的要领,大家那股用心的劲儿,真是没得说。”
说着,他的眼神中满是自豪,还不忘向那些职工们投去鼓励的目光。许大茂微微点头,目光缓缓在职工们身上扫过,眼神中流露出满意的神色。
“第二道产品工序是电热丝的制作,这个区域对工人的手艺要求极高,必须选择心灵手巧的人来制作,一点儿都马虎不得。”赵卫国表情严肃,边说边郑重地手指向正在操作的工人,眉头微微皱起,仿佛在强调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第三……”赵卫国有条不紊地介绍着后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熟练和专业。
最后,他们来到了质检区域。赵卫国停下脚步,郑重地说道:“这个区域由质检部门对热得快成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包括外观是否有瑕疵、性能是否达标等各方面。只有合格的产品,才会被送到最后的包装区域进行精心的产品包装工作,然后成品点验入库。”
许大茂满意地点着头,眼中满是认可,对赵卫国说道:“赵主任,这段时间辛苦你了,工作干得不错!”接着,他微微皱眉,又问道:“那目前产品的生产效率怎么样?”
赵卫国手摸着下巴,思索了片刻回答:“工人们前期可能因为操作还不熟练的原因,每天的产量估计是成品一万四五的样子。不过您放心,许主任,等工人熟练后,理想状态下产量能达到四万左右。”
两人正交流着,只见张红旗一路小跑过来,跑得气喘吁吁,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他喘着粗气传话道:“许主任,李厂长和董副厂长在李厂长办公室等您,让您赶紧过去。”
许大茂一听,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匆和赵主任交待,千万别漏掉任何一个环节,才加快脚步,匆忙赶往李厂长办公室。
一进李厂长办公室,李怀德神色凝重,将一份文件递给许大茂,说道:“你看看,这是外贸部发来的文件。他们那边动作很快呀,国家是真缺外汇,好不容易有个产品能创汇,真是连催地催的。”
董国长在一边急切地述说:“热得快样品在港城让人试用,反映那是相当好啊!所以外贸部决定以港城为枢纽,向国外出口。”
“外贸部在港城成立了公司,专门从事国内产品出口事宜,那边公司已经联系了各国的代理商。像欧罗巴洲、脚盆鸡国的代理商都已经签好了。现在外贸部发文过来问,咱们什么时候能出产品,上面催得很急啊!”
许大茂清了清嗓子,认真地向他们汇报了车间的进展情况:“李厂长、董副厂长,今天车间搬迁和试运行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概三天后可以开始正式生产,刚开始产量估计在一万到一万五千件产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