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非的话如同春风化雨,渐渐抚平了赵构心中的焦躁与不安。
他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道:“胜非所言极是,朕受教了。只是,这朝中局势错综复杂,朕虽有心整治,却也怕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朱胜非微微一笑,显得胸有成竹:“陛下所言极是,凡事需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微臣建议,陛下可先从整顿内政开始,清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使朝廷运转更为顺畅。同时,加强情报收集,对朝中各派动向了如指掌,方能有的放矢。”
赵构闻言,眉头稍展,点头道:“此计甚妙。朕便依你所言,先从内政着手,逐步稳固皇权。只是,这朝中忠诚之士虽多,但真正能堪大用者却寥寥无几。胜非,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朱胜非沉吟片刻,道:“陛下,微臣心中确有几位人选,皆是德才兼备、忠心耿耿之士。然则,人选之事需慎之又慎,微臣建议陛下亲自考察,再行决定。不过,微臣可以私下里为陛下提供一些线索,供陛下参考。”
赵构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就依你所言。朕会亲自考察这些人选,确保所选之人皆是可用之才。胜非,你且退下,继续留意朝中动向,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向朕禀报。”
朱胜非领命告退,心中却暗自思量,深知自己肩负重任,必须更加谨慎行事,以不负赵构的信任与重托。
而赵构,在朱胜非的离开后,也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般,心中的忧虑减轻了许多。
他深知,有朱胜非这样的忠臣在侧,自己定能度过眼前的难关,稳固这来之不易的皇位。
出了皇宫之门,朱胜非也猜出了赵构为何心事重重,虽然名义上赵构是皇帝,可是自从太上皇和赵桓回来,有些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此时赵构能找他商量对策,足见对他的信任,不过现在朝中的局势他也有些看不透。
他觉得这时候应该找人商量一下,他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张浚。
他到了张浚府上,张浚出门迎接,问道“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呀,今日来我府上是不是有什么要事?”
朱胜非微笑着点头,对张浚的直率表示欣赏,他步入厅堂,两人分宾主落座后,他才缓缓开口:“张大人所言极是,朕今日来访,确是有要事相商。近来朝中局势复杂多变,我心中颇感忧虑,思来想去,觉得张大人乃是朝中少有的智勇双全之臣,故特来求教。”
张浚闻言,面色凝重,他深知朱胜非所虑非虚,朝中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大乱。他拱手道:“朱大人信任,我感激不尽。不你所忧何事?我愿闻其详,共谋对策。”
朱胜非轻叹一声,将近期朝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担忧一一向张浚道来。他特别提到了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归来后,他心中的不安与忧虑。
张浚听后,沉思片刻,道:“朱大人所虑,我亦有所感。太上皇归来,确实让朝中局势变得更加微妙。但朱大人不必过于忧虑,我以为,关键在于陛下如何驾驭这复杂的局势。”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皇上需保持冷静与坚定,不可被外界所动摇。其次,加强皇权的集中与巩固,确保朝廷的政令畅通无阻。再者,对于朝中大臣,需明辨忠奸,重用忠诚可靠之人,而对于那些心怀不轨之徒,则需果断处置,绝不姑息。”
朱胜非听后,眼中闪过一抹亮色,他点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我现在担心的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我们如何选择?”
张浚理解朱胜非的担忧,他深知在复杂多变的朝政中,臣子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朱大人,你我身为臣子,首要之责便是忠诚于陛下,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选择上,我们应当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以大局为重,不因个人私利而偏离正道。”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望着朱胜非,继续说道:“至于如何明辨忠奸,我认为关键在于观察与考验。我们要看一个人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真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同时,也要通过实际的工作和事件来考验他们的忠诚与能力。对于那些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大臣,我们应当全力支持,共同为陛下分忧解难;而对于那些心怀不轨、贪赃枉法之徒,则必须坚决揭露,绝不留情。”
朱胜非听后,深感赞同,他点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我受教了。确实,作为臣子,我们应当忠诚于陛下,为国家的未来着想。我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立场和行动,以不负陛下和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