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在一公里以内。
为了补充中继能力和远距离行动能力,雷权不得不开发了很多型号的机器人,以作为女娲的“信号中继站”来执行离女娲太远的任务。
所以,看似雷权很多手段很厉害,但是他的纳米虫群想要发展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每生产一定数量的纳米虫,就不得不配给一个女娲的复制体来作为指挥中枢。
雷权目前主要的指挥中枢也就两个,一个安置在新别墅的中央管道里,另一个还远在20公里左右的救生舱坠落坑里。
其实跟雷权在一起的女娲才是分身,而坠落坑里面的才是本体。
但是在机器的世界里,就是一个达者为先,谁强谁就是本体。
不这样的话,改造486 586芯片岂不是比造新的I9 I7系列芯片更划算?
第二种纳米虫是生物纳米虫,也可称之为生物化学纳米虫。
生化纳米虫一般在人体或生物体内存在,结构更复杂,体型更大,因为它们是双工操控模式。
双工模式即意味着生化纳米虫具有两种受控命令模式。
一种模式跟机械纳米虫类似,不多表述,而另一种模式为自由行动模式。
生化纳米虫虽然因为人类体表皮肤能够抵抗大多数信号而导致几乎不受女娲控制,但是它们也有很多优点。
这一派系的纳米虫,研究之初就是作为一种能代替病毒和细菌的受控机械体来处理人类体内的很多疑难杂症。
控制它们的方式一开始也是各种波段的无线信号,但是雷权和他的团队发现,这些纳米虫在体表还能很好的执行任务,但在人体内就开始变得不受控了。
原因就是人体内的水能隔绝绝大多数的电磁波。
但雷权团队并没有放弃研究,而是从生物学角度来开始研究新型纳米虫,这波叫以生物打败生物。
研究结果证明,纯粹的走生物路线的话,新型纳米虫就是一种人造病毒罢了,最多算是人造益生菌。
因为生物化学的复杂性,导致了人体内构成成分的复杂性。
单纯靠化学外壳来制造纳米虫的话,并不能保证其稳定性,弄不好还会产生一些莫名的变化,比如一个蛋白质外壳的纳米虫在实验中突变成了一个蛋白质吞噬者,还不到5分钟,这个人造生物就变成了一个蛋白质构成的大胖子,然后彭的一声解离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大多数纳米机器人存活,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可控性大规模繁殖。
少数纳米机器人被人体内的各种结构防御、破坏、降解。
极少数纳米机器人发生变异,或者更强,或者更可怕,但都不受控制,有点像癌症。
怎样能让生物纳米虫既受控制又能大规模无害繁衍呢?
答案是赋予它们智力和寿命。
就像放狗咬人一样,怎样保证狗即能咬人,还只能咬一次?
答案是给狗嘴里装上触发电击装置,这样,狗会咬人一下,但是咬一下人之后就会触发狗嘴里的装置开关,然后就是强力到致昏的电击。
这样一来,就算再疯的狗也不敢到处咬人了,因为——咬一口,痛好久!
这个比喻不太道德,但是很形象。
后来的生物纳米虫就开始走上了一条进化之路。
雷权利用生物学界大名鼎鼎的噬菌体作为生物纳米虫的原型体,因为它有着诸多生物特性上的优点。
首先噬菌体有着比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说白了就是挑食,不该它吃的一口不吃,它能吃的能给吃到破产。
利用这个特性,生物纳米虫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智力,它们能够通过头部装载的一些“人造探头”检测到目标生物单位,然后执行一些特定的、预先编入其体内dna的程序。
除此之外,噬菌体还具有自我繁殖的特性,它们靠吞噬宿主来繁殖自己且能保持基本结构不变。
利用这个特性,生物纳米虫具有几乎无限的自我繁殖能力且繁殖过程受控,不会出现那种一旦开始繁殖就疯狂加速的情况。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特性外,噬菌体还有很多优点。
比如说它在生物体内有着庞大的基数,比如说它能与宿主共存很长时间而互不侵犯,比如说它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极其凶猛的进攻性,比如说它结构简单可靠,还可以“人工编程”。
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噬菌体,在雷权团队看来,这小家伙简直就是天然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