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阁值房。
“倪阁老,史阁老、孟阁老.............”
“三位都在呢。”
兵部尚书李邦华行色匆匆地走进了内阁值房。
对着还在值房办公的户部尚书倪元璐、礼部尚书史可法与吏部尚书孟兆祥打了招呼。
现在内阁成员一共四人。
即:李邦华、史可法、倪元璐、孟兆祥。
“李阁老,你这是怎么了?”
“风风火火的............”
史可法抬头看了看刚进来的李邦华,不由有些疑惑。
“正好咱们内阁都在。”
“有件事,我必须与三位阁老说上一说。”
说着,李邦华将一份奏疏放在了书案上示意三人先传阅过目。
“这是我们兵部针对大明与泰西战事的一道分析奏疏。”
“三位且看了这道疏.............”
“《兵部呈“泰西之战”战事详析疏》。”
史可法随手拿起那道疏,并将奏疏的“疏头”念了出来。
片刻后。
“至少10-20年左右?”
“与陛下所说的5年相差如此之甚?”
“李阁老,兵部上的这道疏,依据可详实?”
“此疏内容与结论乃兵部根据我大明现在的综合国力详细分析所得。”
“但由于大明新军并不归兵部管辖,所辖兵将也不在兵部造册。”
“所以,这道疏的结论只是根据兵部可以掌握的情况得以推敲而得。”
“并假定大明新军拥兵百万之巨加以详析。”
李邦华正色言道:“即便如此,根据我们兵部所得结论。”
“这场战争也断无在五年之内拿下的可能。”
“除非泰西那边主动投降...............”
“按照兵部的这道疏,这场战争的结果还是好的。”
“只不过是在时间上与陛下之前所言有较大出入而已。”
史可法不解道:“李阁老,那兵部上这道疏就是为了纠正一下这个时间问题吗?”
“三位阁老。”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以我大明现如今的综合国力而言,只要战略合宜、稳扎稳打。”
“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考虑到我军毕竟是海外作战,后勤补给多有不便。”
“纵然大明新军兵多将广、勇猛无匹,想要在五年之内彻底荡平泰西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说到这里,李邦华的面色也是愈加凝重。
“三位阁老想过没有?”
“陛下之所以会在朝堂之上放言五年之内荡平泰西。”
“那必然是负责此战的将领在陛下面前夸下了海口!”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能够说出“五年荡平泰西”之言者,莫不是被大明新军之前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
“正所谓骄兵必败。”
“我们这次面对的毕竟是整个泰西。”
“虽然我大明现在国力强盛军威正盛。”
“但若领军之人心生骄纵、盲目轻敌,这顺风之局也随时有倾覆之变!”
“战场之上本就是瞬息万变,以弱胜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诸位可知——看了这道疏之后。”
“我第一个想到了什么吗?”
不等史可法等人答话,李邦华便接着言道:“陛下所言“五年之内荡平泰西”。”
“让我想起了袁崇焕的“五年平辽”!”
“当年袁崇焕所言“五年平辽”只是为了聊慰圣意。”
“但现在大明新军中有人向陛下夸下海口说可以五年之内荡平泰西...............”
“恐怕就不是“聊慰圣意”那么简单了!”
“这明显就是被先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所以,我的意思是——以这道奏疏为引。”
“向陛下提个醒。”
“大明新军之统帅万不可以此种骄纵轻敌之心态对敌。”
“否则,一个不小心便会将大明新军大好之局面一举葬送!”
“李阁老此言甚是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