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内的气氛随着李二的话锋一转,变得凝重起来。
不少大臣相互对视一眼,显然都在思考着这个关键问题。
“吉利可汗的处置,不仅关乎我大唐的威望,更关乎边疆的稳定与未来的和平。”李二缓缓踱步,目光深邃,“朕意已决,先将吉利可汗押解至长安,再行定夺。”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圣明。
押解吉利可汗至京,既可彰显我大唐的军威,又能便于朝廷集中商议对策,实为上策。”
房玄龄则补充道:“此外,陛下可考虑借此机会,向四方展示我大唐的仁德与宽容,或许能以此为契机,开启与大厥的和谈之路。”
李二微微颔首,显然对这两点建议颇为赞同。
“不错,我大唐既要展示力量,也要彰显智慧。
和谈之事,需从长计议,但若能以吉利为桥梁,也未尝不可一试。”
随后,李二转向杜如晦:“牛进达将军、柴红玉将军与韦羽都尉等将士,于此战立下赫赫战功,朕要亲自接见他们,并论功行赏。
如晦,你替朕草拟圣旨,此次便由牛进达将军、柴红玉将军与韦羽都尉等在渭城的将士押解吉利到长安!”
“遵旨!”杜如晦连忙躬身拱手领命。
“至于吉利可汗的部属与族人,朕亦不会忽视。”李二望向其他大臣,继续说道,“朕欲派遣使者,携带朕的旨意,前往大厥各部,宣示我大唐的和平意愿,同时探听他们的心意,看是否有意归顺。”
大殿内,众大臣闻言,纷纷点头称是,认为此举既能彰显大唐的宽容大度,又能为未来的和平奠定基础。
“最后,”李二的声音变得坚定有力,“朕要强调的是,虽然此战告捷,但边疆的安宁仍需我大唐将士们日夜守护。
朕希望诸位爱卿能继续各司其职,为大唐的繁荣稳定献计献策。”
众大臣齐声应是,大殿内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众大臣对于即将到来的奖赏与和谈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李二的决策不仅体现了对功臣的重视,也展现了他对于国家长远和平的深思熟虑。
随着李二宣布退朝,大殿内的欢庆气氛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局势的深思熟虑与积极准备。
一天后,渭城城外,晨光初破晓。
韦羽、柴红玉与牛进达等一众将领身着铠甲,英姿飒爽,站在由精兵护卫的囚车旁。
囚车内,大厥可汗吉利神色黯然,却也难掩曾经的枭雄之气。
他深知,到达长安后,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宣判,更是两个国家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步。
杜如晦亲自到渭城,宣读了李二的圣旨。
将士们听后,无不士气高昂,心中涌动着对皇帝的忠诚与对胜利的自豪。
而吉利,则默默听着,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
既有不甘,也有对未知命运的忧虑。
押解队伍启程,经过跋涉,押解队伍终于抵达长安城外。
城门大开,李二皇帝亲率文武百官,身着盛装,出城迎接。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凯旋将士的最高礼遇,也是向天下昭示大唐的包容与胜利者的姿态。
在盛大的欢迎仪式后,吉利可汗被暂时安置在皇宫的一处严密看守的居所内,等待进一步的处置决定。
而韦羽、柴红玉与牛进达等将领则被引领至太极殿,接受李二的亲自接见与封赏。
“尔等英勇无畏,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朕心甚慰。”
李二皇帝端坐龙椅,声音洪亮,目光如炬,逐一审视着面前的将领们。
然后,他示意长孙无忌宣读对各位有功的将士封赏的圣旨。
长孙无忌缓缓展开那卷圣旨,清了清嗓子,确保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地传达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开始庄重而有力地宣读起圣旨的内容:
牛进达将军,英勇无畏,临危受命,驰援渭城,协助镇守,以牵制大厥军,又配合韦羽都尉擒获大厥吉利可汗,立下赫赫战功。
特擢升牛进达为右武卫将军,以彰其勇武。
并赏赐布帛八百匹,以资鼓励!”
接着,长孙无忌的目光转向了下一位:“柴红玉将军,巾帼不让须眉,为了驰援长安,毅然决然地在渭城阻击敌军,展现了非凡的胆识与智慧。
后又坚守渭城,与牛进达将军一起配合韦羽都尉擒获大厥吉利可汗,其功绩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