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读完对韦羽以及其他杰出将领的丰厚封赏之后,吏部尚书手持圣旨,声音洪亮地继续宣读着对其他参战将士的论功行赏。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热烈,每一份封赏都凝聚着对将士们英勇付出的认可与感激。
对于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朝廷不仅赐予了他们金银财宝、田地宅邸,还加封了相应的爵位,以示嘉奖。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大唐的史册上,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
而对于那些有过失的将士,朝廷也并未姑息。
经过严谨的审查与公正的裁决,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不仅维护了军纪的严明,更让每一位将士都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普通士兵,朝廷同样给予了关怀与厚待。
只要他们参与了此次讨伐漠南的战役之中,无论功劳大小,其家庭都将免去一年的赋税。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士兵们的战斗热情,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温暖与关怀。
至于那些在战斗中不幸牺牲的将士,朝廷更是给予了极高的尊重与抚恤。
他们的家人将获得丰厚的抚恤金,并免去三年的徭役赋税。
这不仅是对逝者英勇精神的缅怀,更是对其家人生活的有力保障。
封赏完毕,朝堂之上的气氛逐渐转向了对漠南管治策略的深入讨论。
李二皇帝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深知漠南的稳定对于大唐的长治久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漠南之战虽已取得胜利,但管治之策仍需谨慎。”李二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深思熟虑。
群臣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明白,战争的胜利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治理这片广袤的土地,使其成为大唐坚实的后盾。
“诸卿,对管治漠南之地有何献策?”李二说着,目光扫了在场的文臣武将一眼,“尽管各抒己见,无论对错,朕不责怪。”
群臣随即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萧瑀、李靖、魏征等大臣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建议。
李二静静地听着,不时点点头。
“陛下,臣也有几个提议。”
这时,韦羽出列启奏。
“说!”李二的目光落在韦羽身上。
韦羽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道:“陛下,漠南之地,地广人稀,风土人情与中原大异。
治理之道,在于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李韦羽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透露出深思熟虑。
“首先,需设立有效的行政机构,派遣得力官员,以稳定民心,确保法令畅通。”
他接着说:“其次,要加强军事防御,设立边防重镇,以抵御外敌侵扰。
同时,鼓励边民屯田,发展农耕,以增强自给自足的能力,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再者,推行‘和而不同’的政策,尊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允许他们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时,逐步融入大唐的大家庭。
同时,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让漠南成为大唐多元文化的璀璨明珠。”
李二点点头,若有所思道:“你说设立有效的行政机构,那是怎样的机构才适宜?”
“启禀陛下,臣认为可在漠南设立都护府与羁縻州的相互治理的制度,以加强对此地的管辖与治理。”韦羽不加多想就答道,显然他早已想好,“都护府将由朝廷派遣的官员主持日常工作,同时吸纳当地部族首领参与治理,以实现共治共管。”
这一提议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持。
都护府的设立与羁縻州的共治,不仅能够加强朝廷对漠南的控制力,还能有效缓解当地部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此外,臣建议在漠南适合耕种的地区推行屯田制,鼓励士兵与百姓参与耕种,以增加粮食产量。”韦羽继续说道,“一来,可以保障军需;二来,可以保障部分民用。”
李二听罢,点了点头,然后沉思起来。
对于韦羽的提议,不少大臣纷纷议论起来。
片刻之后,李二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赞许:“韦羽,你的提议颇为周全,既考虑了军事防御,又兼顾了民生发展,还注意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朕以为,这是治理漠南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