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命他自己担任督师来的痛快些。见谢升还在那没完没了的絮絮叨叨,崇祯心烦的摆了摆手说:
“好了,谢阁老不必说了。薛国观你怎么看?”
薛国观,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由于天启年间依附过魏忠贤,因此被东林党人标记为阉党余孽,时刻欲除之而后快,他本人对于东林党人自然也是恨之入骨。见皇帝征求自己的意见,薛国观当即回答道:
“周阁老说言不妥,当年汉武帝北征匈奴,如果以资历选将的话,恐怕卫青、霍去病此等名将便难有出头之日了。如今中原糜烂,正需要一位敢打敢杀的猛将来力挽狂澜。丁启睿行事守旧,臣以为还是武平伯魏渊担任督师更为合适。”
说罢薛国观挑衅的看了一眼周延儒,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们东林党支持的我一概反对,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由于薛国观的支持,魏渊作为督师候选人的砝码在崇祯心中又加重了一些。皇帝沉思了片刻,开口询问了内阁中的最后一人,文华殿大学士、工部尚书魏藻德。
“魏藻德,虽说你刚刚入阁,朕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魏藻德的成名早于他高中状元之前,崇祯十一年,清军逼近通州,在通州地方官员集体弃城而逃之时,只是举子身份的魏藻挺身而出,带领全城军民上城拼死抵抗。最终守住了城池,后来他参加殿试的时候被崇祯一眼相中,三十五岁便高中状元。
此后的仕途更是一路飙升,短短两年时间便入了内阁。这其中虽有首辅周延儒的赏识起了不少作用,但更为关键的却是崇祯皇帝的大力培养。
听到皇帝问话,魏藻德一刻也不敢迟疑,立刻行礼答道:
“今朝廷面临百年未有之困局,正是用人之际,丁启睿为人朴实忠诚,素为同僚所知,倘此番为陛下重用,必能竭力尽心,以报皇恩。”
这句话正说到了崇祯的心坎上,对于皇帝而言,忠诚的意义永远在能力之上。魏藻德夸赞丁启睿忠诚可嘉,无形之间就是在暗指魏渊的忠诚有待考量。周延儒听罢之后在心里暗自赞许起这位新入阁的晚辈来,年岁不大但手段却极为老道。
 崇祯也赞许的点点头说:
“朕要的就是他的忠心。”
魏藻德紧跟着继续说道:
“此番光复襄阳,守御千户杨谷居功至伟。臣听闻他素善征战,也是个可用的将帅之才。如能得到陛下圣眷,必然会肝脑涂地万死不辞的。”
就在魏藻德进言之时,东暖阁殿外负责服侍的一名小太监突然有意向前靠了靠,认真听了起来。
经这一提醒,崇祯这才想起夺回襄阳的首功之臣杨谷来。自己光顾着考虑督师人选了,竟然忽略了这位夺回襄阳的年轻将官。他随口问了一句:
“这个杨谷,是杨一鹏之子吗?”
王承恩急忙躬身答道:
“正是他,当年杨一鹏获罪殃及家人,陛下开恩赦免之,并任命其为兵部郎中跟随卢象升三年。”
说到这王承恩压低声音说:
“其真正身份为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专门负责监视卢象升。”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王承恩继续。
“后来杨谷到了南阳,在京山侯崔克诚反叛之中立下功勋,被任命为唐县守御千户。”
“哦,这样啊。”
崇祯在心里盘算着,杨谷既是锦衣卫出身,其忠心自然可靠许多。更为难得的是他能屡立战功,看来行军打仗也有些本事。若是由老成持重的丁启睿统揽全局,善于运筹帷幄的杨谷指挥具体作战,如此一来的话,倒也是个不错的安排。
心中有了打算之后,崇祯遣退了众位阁臣,单单留下了首辅周延儒一人。他一边翻阅着东厂刚刚拿来的关于杨谷的履历,一边慢条斯理的问:
“周阁老,你说魏渊朕要如何处置才好?是让他去凤阳替朕分忧,还是...”
 周延儒见此时皇帝犹豫的厉害,心想还是慎重一些的好。于是他很中规中矩的回答说:
“老臣以为魏渊确实是个人才,弃之不用也着实可惜。但同时他也是把双刃剑,用不好的话很可能会伤了自己。”
“那你的意思是?”
“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怎么个维持法?”
“就这么将魏渊控制在京城之中,保留他凤阳总督,节制河南、江北诸军事的权力。但不让他参与具体事物。”
听了周延儒的话崇祯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