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命运,关乎万千百姓的福祉。他需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不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他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然后才缓缓开口:“宰相的任免,关乎国家大事,不是我们能够轻易决定的。我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他们的能力、经验、忠诚以及是否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你的建议,我会仔细斟酌。”
然而,王峻似乎并未完全领会郭威的深意。他急切地向前一步,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满。他言辞间带着些许的不敬,声音也提高了几分:“陛下,臣以为颜衎、陈同二人,才学过人,他们年轻有为,正是国家需要的新鲜血液。范质、李谷虽然忠诚可靠,但已任职多年,或许已经产生了疲倦和懈怠。是时候让新人来为国家效力了。”
郭威的脸色微微一沉,他明白王峻的急切和忠诚,但也清楚他的固执和冲动。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语气平和:“王峻,我明白你的心意。但此事关系重大,不能草率决定。现在正值寒食节假,让我们都冷静一下,假日一结束,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王峻听了郭威的话,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也知道再争论下去也无济于事。他只得深深一揖,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只有窗外传来的春风拂过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这场未完的争论。
在早春的二月十三日,天空依旧笼罩着一层薄薄的寒意,春风似乎还在远方的山谷里徘徊,未曾真正踏入这片寂寥的皇城。当寒食节的最后一缕烟火在空气中摇曳,最终化为淡淡的烟雾,郭威的心情却如同那烟火熄灭后的夜空,深邃而沉重。
书房的窗棂上,斑驳的阳光透过,却未能驱散室内的阴冷。郭威端坐在书桌前,手中的毛笔蘸满了浓墨,缓缓地在宣纸上移动。他一字一句地写下对宰相和枢密使的诏令,每一笔都显得异常沉重,仿佛承载了朝廷的兴衰与皇权的尊严。
在这封诏书中,他明确而严厉地指示将王峻幽禁于一处偏远的宫室。那里荒草丛生,人迹罕至,只有冷风和残月相伴。这是对他僭越行为的严厉惩罚,也是对他长久以来对皇权挑战的终结。
完成诏书后,郭威轻轻放下毛笔,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名状的情绪。那是对旧友的惋惜,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即将发生的未来的深深忧虑。他深知,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他与王峻之间的关系,那种曾经并肩作战、共同谋划的亲密将不复存在。然而,他更清楚的是,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皇权的尊严。他不能容忍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更不能容忍任何人威胁到朝廷的安宁。
窗外的风渐渐大了起来,吹散了书房内的沉闷。郭威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方那渐渐模糊的皇城轮廓,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他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而这条路,将充满荆棘与坎坷。
随后,郭威召来了冯道,这位久经沙场、见多识广的老臣。在冯道面前,郭威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他哽咽着向冯道诉说了王峻的种种罪行:“王峻他欺朕太甚,他试图将朝中大臣一一驱逐,甚至想要翦除朕的左膀右臂。朕膝下只有一子,他却处处设置障碍,甚至临时让朕的儿子进京入朝,王峻得知后更是满腔怨恨。他如此行为,岂是忠臣所为?”
郭威的声音越来越激动,他继续道:“更何况,他一人既主持枢密院,又兼任宰相之职,还要求遥领重要藩镇。这天下之大,岂有他一人可独揽大权之理?他的野心如此之大,志趣如此难以满足,眼中更是无君无父。这样的臣子,朕如何能够忍受!”
冯道静静地听着郭威的诉说,他的脸上露出了深深的忧虑。他知道,这个决定将会对朝廷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他也明白,郭威是出于无奈才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只能默默地支持郭威,希望他能够度过这个难关,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皇权的尊严。
此外,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同年间,户部侍郎赵上交在选拔人才上坚守原则,拒绝让王峻推荐的一名童子通过科举中试。这位童子虽然才华横溢,但赵上交认为其品德尚需磨砺,因此并未给予通过。这一决定令王峻大为光火,他视赵上交为阻碍其势力的绊脚石,当即向皇帝上奏,指责赵上交在选拔人才上失实,请求皇帝将赵上交贬为商州司马以示惩戒。
这个消息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臣们纷纷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王峻此举过于冲动,选拔人才本就需要严谨,赵上交并无过错;也有人觉得王峻身为朝中重臣,其推荐的人才自然有其过人之处,赵上交此举有些过分。然而,皇帝在听取了朝臣们的意见后,认为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