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人威势也不可小觑。
前者的小女儿入宫做了公主伴读,此时无诏不得随意出宫,但日后必得高嫁皇家;后者的儿媳借助皇后扳倒了宋棠,儿子更是急需皇恩——两人一个爱女一个爱子,都有牵绊,自然不会越雷池半步。
闻人老太公和傅尚书令这边自有太后和皇后转圜周旋。
见人都齐了,明帝又道:“朕特赐婚镇国公嫡次女符摇光为世子妃,两年后出嫁,并复符贵嫔为熙妃,百年后陪葬皇陵;
振威伯世代袭爵,三代不降等;苏州长史傅笙,年后调任回京为尚书右丞;闻人文轩,升任尚书左丞,闻人文良,升任中书侍郎。”
除了桓郡王和庆郡王外,其实皇亲中还有两位王爷,虽一直处事低调,却也是实打实的帝王血亲,明帝没有言明赐婚的是哪位王爷的世子,那便是叫镇国公自己挑了。
这时候女子名节尤为重要,熙妃的名声自出宫后就坏了,但数代之后,后人只认史书不知逸闻,如此两桩可算是实打实拿捏了镇国公。
而闻人家那两兄弟,则是小辈中最得老太公真传者,心思正又有真才实学,此时提拔既可制衡傅家小辈傅笙又可保皇家百年基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如此布置,滴水不漏,恰到好处,几乎人人都拾了恩惠,却又相互制衡。
强撑着说完这些,明帝已有些睁不开眼。
他吃力地看了眼宓淑妃,却没对她留下只字片语,只最后怜爱地摸了摸已然哭傻了的大儿子的头,断断续续道:“祯儿...护好你三弟和四弟,听母后和母妃的话。”
天乾七年大年初一,明帝薨,其子元祯登基为帝,尊太皇太后、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次年改年号为盛鼎。
——————
完结撒花!
正文到这里就结束啦,作者在此继续求高星书评(现在评分太低了呜呜...感谢大家!)
然后说一些完结感想——
本书为群像,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好坏参半、亦善亦恶的,某些角色有人喜欢就有人讨厌,争议无可避免,毕竟还是那句话,千人千面、众口难调嘛。
但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评论交流!作者明白爱之深责之切,大家对本书有期待才会有要求,所以真的感谢大家!
最后,有读者问我是否会开新文——
短期内大概率不会了...这本书写了九个月,读者少,评分、数据和收入都低,刚开文时确实没想到能写62w+字,绞尽脑汁想新颖的宫斗情节真的太费我这个业余人士的脑筋啦。
真的真的感谢一路支持的读者,作者甚至看到有读者翻来覆去读了将近90个小时,真的很感动!
如果开新文一定会第一时间在本书和作者简介告知大家,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