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战,是王克在江南地区经历的唯一一场大战,也成为了长江以南明清双方的最后一场交锋。
杭州城破,意味着清廷在长江以南的统治正式画上句号,宣告终结。
王克在杭州激战正酣之时,郑成功也敏锐地捕捉到战机,果断出兵福建沿海。
彼时,福建沿海的清军早已士气低落,失去了抵抗的信心。
郑军一登陆,清军便集体倒戈投降。
郑成功几乎没费一兵一卒,便顺利拿下福建。
这一日,王克在杭州城内,迎来了郑成功派出的使者。
也许是之前已有过会面,这次前来的依旧是陈永华。
“下官见过国公爷。” 陈永华如今的态度,相较于以往愈发恭敬,行礼时腰弯得更低,语气也满是谦逊。
“陈大人不必多礼。” 王克脸上挂着和煦的微笑,微微抬手示意。
“国公,这次王爷派下官前来,是想与您一同商讨北伐之事。” 陈永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哦?不知延平郡王打算如何与本公一同北伐?” 王克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饶有兴致地问道。
“王爷说,可以派出水师在山东一带登陆,与国公您形成两头夹击之势,共同对付鞑子。” 陈永华言辞清晰,将郑成功的计划和盘托出。
王克闻言,忍不住点头称赞:“延平郡王好胆识!如此甚好!”
然而,王克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愿与郑成功合兵一处进行北伐。
回顾历史,郑成功收复台湾,无疑是民族英雄,功绩彪炳史册。
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
当年在南京,他便因此吃了大亏,遭遇惨败,断送了南明最后一次翻盘的宝贵机会。
王克认为,若与郑成功一同北伐,很难保证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冲突。
所以,对他而言,最明智的做法便是两人各自为战。
如今,郑成功主动提出从山东登陆,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安排。
一来,能够避免与郑成功在军事指挥、战略决策等方面产生矛盾,维持双方表面的友好合作;
二来,还能有效分散清军在江北的防御力量,为自己的北伐行动减轻压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延平郡王可有需要本公提供协助的地方?” 王克关切地询问。
“这正是下官这次来见国公的主要原因。” 陈永华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陈大人有话直说无妨。” 王克神色坦然,鼓励道。
“听闻国公麾下军队火器甚是厉害,特别是有一种自来火枪,不仅射速快,威力和精度都要远超普通鲁密铳。如果国公能卖于我军一些,定能大大有利于北伐事业。” 陈永华言辞恳切,眼中满是渴望。
王克闻言,低头陷入了沉思。
燧发枪如今他已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从技术和产能上来说,卖一些给友军并非难事。
但他也清楚,一旦这些装备了燧发枪的友军日后反目成仇,便可能成为自己的劲敌。
不过,王克很快转念一想,制作燧发枪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他势力想要仿造谈何容易。
况且枪是消耗品,只要严格管控出售数量,想来也不会带来太大的隐患。
想到这里,王克抬起头,点头应允:“可以,不过自来火枪我军尚且装备不足,所以能卖给贵军的数量不会太多。”
陈永华一听,心中大喜,忙不迭说道:“没事,有多少王爷就买多少。”
对于具体出售军火的事宜,王克全权交给了负责后勤的官员处理。
后续的谈判、交易流程,便无需他亲自操心。
在杭州城又休整了几天后,王克率军回到南京。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南京城早已经重现往日的繁华盛景。
热闹的观音门外长江码头上,一艘艘水师战舰密密麻麻地停靠在一起,一眼望不到尽头。
王克在杭州时,便下令让手下所有水师在南京集结,为渡过长江进军江北做准备。
当他领军回到南京后,水师也恰好完成了集结。
万事俱备,他的渡江战役,即将正式打响 。
在南京城的原两江总督府内,王克召集了麾下一众将领,准备商讨渡江作战的具体事宜。
将领们鱼贯而入,神色严肃且兴奋,每个人都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