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八年
正月十六日
大朝会
尚书令谢云上奏,求开科取士。
自隋朝首创科举雏形,到唐开始成为取士标准后。
科考也是诸多学子的晋升之阶。
赵峥自主政以来,科举这玩意儿早就被他忘到脑后去了。
他习惯的方式还是,举荐后,他再进行面试。
这种方法其实很高效,这年头,知识还是大多掌握在氏族手中。
平民百姓想学习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别提更高深的一些知识。
科举从宋朝才算勉强趋于平民化,第一位科举出身的平民宰相,吕蒙正就是北宋才出现的。
可见此前的科举实际就是世家大族的政治游戏。
大唐的平民宰相马周,并非科举出身,算是常何举荐的。
就是那个玄武门守将常何。
不过,今天谢云提及这个科举,赵峥并不认为是他打算把科举玩儿成世家子弟进入朝堂的政治游戏。
“大王,如今三国遗民,日渐富庶,却无晋升之门,民间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必将生乱。臣请开科举,对蛮夷施以王化,一来可以让这些遗民自发学习我华夏语言文字,二来给予他们晋升的希望,想来就不会再生乱心。”
中书令王贞琳眼睛一亮,教化蛮夷好啊,必须支持!
他也上前一步:“臣附议,自开国以来,对三国遗民王化有所缺失,基层不得不任用三国遗民充斥六曹官吏,若不能书同文,则于后世大不利!”
侍中陈若琳也道:“臣请增加村塾,教以文字,为遗民开蒙,若有良材则举荐入县学!”
如今大燕,汉人都居住于城市,所以县小学汉人都是上的起的。
但是还有大量的三国遗民,他们的村落远离城镇,指望几岁的小孩儿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去县里上学,实在不合实际。
所以基层教育还是需要增加村这一环,村塾只需1名教师即可,只教蒙学内容,都不需要太多的学识。
百官见三省宰相都建议开科取士,教化蛮夷,给他们一个晋升的渠道。
他们也赶紧附议。
谢云见百官都支持,胆子也壮了许多,又道:“大王,此乃臣多日准备的条陈,请大王过目!”
“呈上来!”
“诺!”
赵德全双手捧着谢云的奏疏递给赵峥。
谢云准备的很充分,但是大体框架依旧是大唐的那一套。
分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考试的内容是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以及时务策。
进士科,则是考校考生的政治见解与文学创作能力,也就是文采。
谢云上书的条陈,说的比较含蓄,朝会上也没敢直接点出来。
实际他的意思就是,觉得赵峥这套强压的办法迟早会出问题。
人吃饱后就会有新的追求,低俗一些的就是饱暖思淫欲。
但是更多的是希望可以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话语权。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大燕连续七年大丰收,民间存粮已经过剩到不得不制成酒精、糖浆、甚至饲料的地步。
前几年还能出口一些到大唐,最近几年,只能出口副食品,甚至酒精、糖浆这些工业产品的地步。
粮食产量陡然翻了4-5番,大唐如今也不缺粮食了。
赵峥对扶余人的态度是极其强硬与残忍的。
反正一句话,不听话的直接杀,不太听话的,送去补充开荒兵团,开荒不是说丢过去自生自灭的。
赵峥也是有组织有规划的,基本上哪边儿的兵团打报告缺少人了。
赵峥就会想办法给他补充。
在他眼里扶余人只能算耗材。
赵峥又经常现代、大燕两头跑,脱离民间太久了。
尤其是开荒兵团的真实处境曝光后,如今扶余遗民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了。
谢云担心酿成民变,所以才有此一策。
谢云有这个担心很正常,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如今赵峥的行为,其实跟秦始皇与隋炀帝没什么太大区别。
但是赵峥并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他对于享受、装逼的需求不是很高,甚至有些低。
如果纯纯为了装逼,他初到大唐应该走文抄公的路线。
但是秦始皇、隋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