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谢照闻言,眉头一挑,似乎有些意外。
&esp;&esp;这件事情也是让她最近头痛的,她如此急于和亲,一方面也是因为藩王私下作乱,她才想要得到吐蕃的外援。
&esp;&esp;这些藩王居功自傲,手中也有私兵,各大边境守将之中,也不乏这些人的门生故旧,强制削蕃不可为之,比起吐蕃来说,这些藩王才是当下需要压制的。
&esp;&esp;此刻听到谢风华之言,谢照也是眸中一亮,她心中其实对于谢风华远嫁也是不愿意的,如果谢风华解决了这件事情,当然更好,至于吐蕃么,到时候解决了藩王,吐蕃又有何惧,若是吐蕃识相,一切都好说,如果不识相……
&esp;&esp;谢照严重闪过一丝寒光,转瞬之间又再度消逝在眼底,她看向谢风华,点点头:“风华,你为国挂心,说的藩王之事倒也无错,起来吧,到底有何想法,但讲无妨!”
&esp;&esp;谢风华闻言叩首,起身后,低下臻首,落落大方的说:“禀告女帝,千代藩王于国有功,德行天知,功勋卓著,自应封王。”
&esp;&esp;“但大部分二代藩王,王位世袭而来,外无抗敌之功,内无安民之劳,反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劳属地之民伤天下之财,风华窃以为,理当削蕃!”谢风华铿锵有力的的声音在殿内回响。
&esp;&esp;谢照听完也是感觉谢风华的话,句句说到了自己的心间,每个字都是自己一直想说却不能说,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她此刻突然不想再让谢风华远嫁吐蕃了……
&esp;&esp;身边有这样的帮手,谁舍得将她远嫁?
&esp;&esp;谢照摇了摇头,虽然谢风华说的有理,但削蕃不能一蹴而就,眼中的赞赏一闪而过,但还是淡淡的说:“风华,接着说一下削蕃的具体事情吧!”
&esp;&esp;谢风华心中一喜,有戏,自己抓住了会成为和亲郡主的真正原因,那么就好办了,看着谢照表情的变化,谢风华还是很了解谢照的,她自小在民间和宫内穿梭,对于藩王的所作所为心中有数,自然对削蕃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esp;&esp;谢风华再次一拜,当下开口道:“禀告女帝,削蕃要缓缓图之,自然不能急切,首先要改变封王的制度,自此封禄不封王,已然封王的借故全部召回京都,藩王与私兵分开,当年的赵王叛乱自然可以避免!”
&esp;&esp;谢照看着侃侃而谈的谢风华,点了点头,封禄不封王,倒是个好建议,自己的侄女当真不简单呐。
&esp;&esp;女帝谢照点了点头,笑着说了一句:“此办法倒是妥当。”
&esp;&esp;谢风华看着谢照的脸色不断变化,心中明白,这种事情对于谢照来说,还是太过遥远,这么多年在这个大殿中,虽然看起来掌握着权力,但是却也在享受权力的同时,被这座大殿所束缚,再也无法踏出这座宫殿。
&esp;&esp;谢风华明白,谢照心中虽然一直想要削蕃,但藩王势大,谢照削蕃也只是停留在想法上,久居宫内,怎么可能了解民间呢。
&esp;&esp;自己的说法在谢照这里虽然新鲜,但随意找到一个县令或者一个藩王属地的官吏,他们所说的和谢风华说的也是相差不大。
&esp;&esp;但是普天之下,又有几个人敢在朝堂之上光明正大的说出这些话呢。
&esp;&esp;除了她谢风华,大概是没有的。
&esp;&esp;削蕃的奏折还没有到六部,就已经被一些达官显贵拦了下来,这些达官显贵在暗中倚靠藩王,自然要做事情的。
&esp;&esp;那些写奏章的官员,往往也会被流放,或者不久后因病去世。
&esp;&esp;久而久之,这天下也没有人敢对于此事上奏,而深居宫内的皇帝,对于削蕃的事情也是只是敢放在心中,却不敢宣之于口。
&esp;&esp;藩王大多是功勋卓著,又手握一方兵权,在当地的势力盘根错节,对于其中一个藩王动手是不够的,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兵变,而对于所有藩王出手,历代皇帝又哪来那么多的兵马呢。
&esp;&esp;更何况是劳民伤财的战争,钱与人像泼水一样的出去,大伤元气,故而历代皇帝都不可能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