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珪现在每天都乐得合不拢嘴。
他应该是大楚历史上……
不,他应该是整个中原有史以来,最财大气粗的户部尚书。
现在就是在恩师汤铭贤面前,他说话的嗓门都大得很。
国库里的两千多万贯银钱,就是他的底气。
唯独一到宁易面前,他就立刻变得低声下气、点头哈腰、奴颜媚骨……
此人对宁易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公开吹捧宁太保“文能安邦平天下,武可鞍马定乾坤”。
完全丧失了一个二品大臣该有的骨气和操守。
但是,当宁易找他拨款修运河时,此人立刻变脸:“太保要修运河,去找工部老温啊,找下官干什么?”
宁易道:“光找工部有什么用?你不给我钱,我怎么修运河?”
陶珪答道:“修运河不需要钱啊!现在正是农闲时节,找工部征发地方役丁就行。”
“我能不知道吗?但你也不能一毛不拔呀!”
《楚律》规定,男子满十六岁成为丁,一直到六十岁,每年要为朝廷无偿服徭役三十天。
不仅无偿,就连口粮都特么得自带。
刚看到这条规定时,宁易都震惊到无语了。
他带兵打仗时也征用过民夫,但起码会管人家的饭。
他从此对封建王朝的黑暗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难怪勋田那么受欢迎。
毕竟勋田不仅免田税,还能免除一户三丁的徭役。
他提出,由朝廷给役丁们提供口粮,并象征性地发一点工钱,
结果,他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提出的这一人性化建议,竟遭到了朝廷上下的全体反对。
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
主要的有两条。
一是如果开了这个先例,那以后朝廷再征用民夫,那些刁民们肯定会比照这次,要朝廷付工钱,那朝廷的财政压力会大增。
二是会助长贪污腐败之风。
毕竟这些钱粮的统计发放,都要人去操作。
这其中免不了会有各种灰色操作。
经过层层卡拿之后,真正到役丁手里的,其实也不会有多少。
但是宁易坚持己见。
他顶住压力据理力争。
争不过他干脆掀桌子,称要是不按他说的做,他就把卖国债的银钱全部还回去。
特么的自己费尽心思卖国债,不就是想用钱砸出一条运河来么?
要是不用钱,他费这个劲干什么?
他是真的生了气,谁劝都不好使。
就连老丈人都不管用了。
最后还是皇帝出来做和事佬,双方才各让一步。
他不再坚持给役丁发工钱。
朝廷也同意为役丁提供全部伙食。
一场危机总算消弭于无形。
朝廷百官这次算是见识到了他的固执,但同时也发现,这位杀人如麻,心硬如铁的军事统帅,竟有一副菩萨心肠。
“这样也好!”汤铭贤在政事堂对其他几位朝中大佬说:“这总比飞扬跋扈、残暴不仁好!”
众人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其实宁易只是害怕。
前世隋炀帝就是因为修运河才搞得天下大乱。
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好像也是修河堤。
想一想,几十万壮丁聚在一起,吃不饱穿不暖,工作压力又大,个个怨气冲天,这太容易出事了。
因此,在项目顺利开工后,他让商才全面统筹,自己则带着亲卫,沿着运河一段段地巡视。
朝廷诸公的担忧果然变成了现实。
竟真有人趁这机会上下其手,贪墨公款。
有些役丁收到的粮食,半袋子都是土块石子。
朝廷明明是按采购咸菜拨付的钱款,结果最后役丁得到的是一块块醋布。
宁易这时候又向世人展示了他冷酷的一面。
从动工的第一天起,他几乎每天都在杀人。
杀完后,他还让亲卫将犯人的头砍下来,用竹竿插上立在河边,以儆效尤。
在他的雷霆手段下,贪污之风才勉强被刹住。
其实他有些多虑了。
就算粮食里掺点石子,就算是醋布,民夫们也没什么不满意的。
往年可是连这些都没有。
虽然现在挖河筑堤是很辛苦,但起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