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楚和前世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太一样。
它整体上重文轻武,有点像宋明。
可它却有六个名副其实的藩镇。
边卫大提督在辖区内的权力之大,即使放到唐朝也令人咂舌。
对于藩镇的隐患,宁易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更清楚。
大楚的六大边卫,实际上是六颗定时炸弹。
这次的三卫之叛,他一点也不意外。
以目前的这种制度设计,边卫造反是迟早的事。
但在眼下边患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撤销这些边卫又不太现实。
首先这二十万边兵就不会答应。
就算边兵们答应,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没有这些边兵顶在前面,他们怎么能在后方歌舞升平,岁月静好?
就算文武百官都答应了,他宁易也不能答应。
他宁太保就是这套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一条鱼缸里的鱼,怎么会蠢到打碎鱼缸呢?
所以,边卫不能撤。
但边卫的隐患又不能不管。
毕竟他已经回不去了。
他可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再经历一遍唐末和五代十国的黑暗。
他智慧有限,不知道该怎么在制度上改良边卫,便采取了最笨的一种方法。
你大提督要造反,总得手下跟着你走才行吧?
如果你的手下,大部分都忠君爱国呢?
这就是他创办军校的第一个初衷。
大楚六个边卫,六个大提督,十八个司马将军,七十二个旅帅,二百一十六个营指挥。
大提督和司马将军就算了。
但所有的旅帅、营指挥,都必须来他的军校里回一次锅。
提高军事素养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强这些中层将领同中央的联系,让他们心里对皇帝和朝廷产生认同感。
就目前而已,大部分旅帅和营指挥的心里,是没有这种认同感的。
在他们心里,皇帝和朝廷远在天边。
给他们发兵饷,提拔他们的,是大提督。
他们需要报答的,也只是大提督。
这也是之前三卫造反,王建、马宗等人,能快速把队伍拉起来的主要原因。
这些人一旦对朝廷的认同感建立起来,大提督再造反,他们就会思量思量了。
毕竟,我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陛下是校长,太保是副校长,我也算天子门生吧?
我造我老师的反,不太合适吧?
而且,上回在京城进修的时候,陛下给我赐过酒,太保和我握过手。
我要是造他们的反,天下人会怎么看我?
千万别小看这种认同感。
自己平定北梁时,曾和拢右卫右军并肩战斗过一些日子。
就因为有这层渊源,王建造反时,林丹峰很轻易就说服了拢右卫右军反正。
总之,这是他宁易目前能想出来的最好方法。
但没想到啊,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又被很多人当成了驴肝肺。
有的人说此举会劳民伤财,耗费甚巨。
大楚在过去的一年里战乱不断,国库因此空虚,再经不起折腾了。
有的人说此举效果存疑,完全没有必要。
他们还拿大楚讲武堂来做例子。
大楚在开国时,是搞过一个军校的,就是大楚讲武堂。
但后来,这个讲武堂沦为勋贵子弟混文凭的地方,屁用没有,最后被撤销了。
而更多的人,则暗戳戳地说他居心不良,是借朝廷公器来培植私人党羽。
他之前越过朝廷兵部,直接指定三卫大提督人选的事,又被这些人翻了出来。
他心里这个气呀!
好在皇帝还是无条件支持他。
但支持归支持,皇帝也不是很理解。
在皇帝看来,军校这东西确实可有可无。
不过,大楚亏欠太保甚多。
太保想弄个军校玩玩,那就弄吧!
皇帝虽然点头了,但底下的大臣们却一个个都不情不愿。
就连老丈人都跑过来劝他,说事情不是这么做的。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吃相不要这么难看。
要顾忌一下天下悠悠之口,不要在史书上留下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