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同,葵菜又被分为了春葵、秋葵和冬葵。
在元朝王帧写的《农书》里面说了葵菜的功效: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供食之余可为菹腊(咸干菜),枯枿之遗可为榜簇,子若根则能疗疾。
葵菜不仅能食用,根、花及种子均可入药。
大医李时珍也有记载: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种之者颇鲜。
不过在唐代以后,随着大量新菜种的引进和培植,葵菜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然后从中晚唐开始,“葵”字便不再单指葵菜,那时候也开始指观赏植物葵花,如秋葵、蜀葵等。
而从唐宋诗文对“葵花”、“向日葵”的形态描述看,与蜀葵相差无异,但是与今天的向日葵的形态相差甚远,非同科同目的植物。”
[奖学金电脑上:李时珍也有记载啊?看来的确是一种药材。]
[喜欢的不是吧:原来如此,看来葵花宝典是真不存在了,可惜。]
[实话实说:不是哥们,你真想练啊?]
康强见大家没什么疑问了,点点头继续说道:“到了清朝时候,有关向日葵的记述逐渐增多。
在康熙年间臧麟炳、杜璋吉所撰的《桃源乡志》里面称: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
而嘉庆二十五年,也就是1820年,谢方在《花木小志》里面写到。
向日葵处处有之,既可观赏,又可食用。
相传乾隆年间的圆明园里面也有向日葵,是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特意引种的。
在圆明园建成后的第2年4月,郎世宁便将自己从意大利带来的葵花籽种在方外观甬道两旁。
与中国传统花卉相比,向日葵的花朵硕大,花色金黄,纯朴自然,极具观赏性。
乾隆皇帝也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花朵,观赏后甚是喜欢,还赐百官到御园中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