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强笑了起来,呵呵出声:“自古以来,江南多雨,蓑衣更是不可少。
只是后来,随着其它更美观的雨具的出现,它从家家必备之物,退到农家独有,成为南方农民劳作时的专用的雨具。
年纪稍稍大一点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小时候,农村家家都有好几件棕衣,一般是家里有几个劳力就至少有几件棕衣,并且在早年夏天时,生活困难的人家还会用几片棕片缝制短裤。
可以说历史上棕蓑衣对人们生活影响甚深,这从历代诗文中可以得到反映。
如《诗经·小雅·无羊》里面说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还有汉毛亨的注释: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
而唐时崔道融的《田上》诗写到: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讯息:听懂了,蓑笠不一样,蓑避雨,笠避暑!]
[说啥呢:按照主播说的,诗经里面记载的蓑衣应该是芒草做的。]
[看下你的卡:想一想看的那些抗战电视剧,里面的船夫好像都有披一件蓑衣啊!]
“呵呵,的确电视剧里面也有,而且蓑衣出现的次数还不少,因为古时候是油纸伞,那种一般是可饱腹人家使用的。
但是大家读过历史应该知道,古代大部分人都是不可饱腹的,所以蓑衣的使用率还是很高的,但是蓑衣的制作还是很麻烦的,并且较昂贵,但是比油纸伞好的就是耐用。”
康强微微笑道:“由此可见,在古代棕榈就是非常受欢迎的的制作一些用具的材料了,并且早在《山海经》就有过古人用棕榈制作用具的经历了。
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藏器曰∶其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冢得一索,已生根。岭南有桄榔、槟榔、椰子、冬叶、虎散、多罗等木,叶皆与榈相类。
时珍曰∶棕榈,川、 广甚多,今江南亦种之,最难长。初生叶如白芨叶;高二、三尺则木端数叶大如扇,上耸, 四散歧裂,其茎三棱,四时不凋。
其干正直无枝,近叶处有皮裹之,每长一层即为一节。干身赤黑,皆筋络,宜为钟杵,亦可旋为器物。
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帽、褥、椅之属,大为时利。
每岁必两、三剥之,否则树死,或不长也。三月于木端茎中出数黄苞,苞中有细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亦曰棕笋。渐长出苞,则成花穗,黄白色。”
[上世纪:时珍?是我李时珍大佬不(捂脸)]
[功在不舍看看我:应该是李时珍大佬,因为总结的太多了,而李时珍大佬又习惯结合前人的记载。]
[香蕉酸奶:我听这些,感觉李时珍大佬好像是想教我们剥棕榈树的树皮啊(捂脸)]
[大家都能:每岁两三剥,不然树死?棕榈树会这样吗?]
[这是你:应该会,棕榈树不是每年都自己落树皮下来,看来李时珍大佬记载的就是这些了。]
康强给大家说了一下周围的棕榈品种然后才继续说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每当夏季蝉鸣的时候,棕榈树就开花了,在它们深绿的叶片之上隐约藏着几个奶黄色的棕包,这就是棕榈的花苞。
起初,粽包是扁扁的,而随着时间的积累它们会慢慢变得饱满起来,并且它们的外观就和玉米差不多,这些金黄的米粒儿般的棕树花簇拥在棕包之上,看上去格外的喜人和显眼。”
[好像你说呢:喜人?主播你来粤省被砸一下你还喜人不?(逼近)]
[教训你什么:哈哈哈,楼上请说出你的事故。]
[寻思:笑死我了,被砸可还行啊哈哈哈。]
康强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他听说粤省都有人被掉落的棕榈叶砸进医院,现在看来是真的了。
“据说这棕包还是一道美味,而且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会吃这种食物了,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棕鱼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寄远,乃制去其毒尔。
其实古人们不知道的是棕包是没有毒的,但是它们也需完全煮熟才能食用,而且棕包有着“清热降火”的功效,还有着“降血压”的本领,因此也深得人们的喜爱。
此外,在挑选棕包的时候也有一些诀窍哦,据说那些看上去饱满晶莹的就会比较甜,而那些瘦长的尝起来会有苦涩的味道。
并且对于这种美味,就连文豪苏轼也对其爱不释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