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照猫画虎反类犬。
既痛哭毕,朱灵决然振臂,率军奋勇直前,身先士卒,一鼓作气,杀入城中,生擒季雍。
然而,朱灵的母亲和弟弟,自然也被恼羞成怒的公孙瓒和季雍给杀害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冠军侯可没杀妻害子!置亲眷于不顾!
此事当然有两面性。
一方面,朱灵之举,虽悖于孝道之常情,却彰显其为主尽忠之决绝,本应赢得忠肝义胆、公私分明的美誉。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操以实际行径昭示了另一番道理:此路不通。
袁绍闻朱灵之事,深感其勇略可嘉,遂委以重任,甚至在联曹抗敌之际,亦遣其领兵相助,足见信任之深。
袁绍能认可朱灵是忠于他的。
但朱灵下一个主公曹操完全不会这般认可。
世事难料,朱灵几年前一遇曹操,便心生仰慕,视为明主,毅然决然背袁投曹,此举虽显其识人之明,却也令袁绍大跌眼镜,更让曹操心生戒备。
曹操深知,朱灵之忠,如双刃剑般锋利,既能助己亦能伤己。
当年那般忠心于袁本初,可以不顾亲恩,狠心攻城。
如今却能轻易地再弃旧主如敝履。
不禁令其心生寒意。
曹操深谙人心的复杂,深知对于朱灵此等能为权势舍弃亲情之人,一旦心生异志,背信弃义,后果难以估量。
故而曹操暗自告诫自己和身边人,此人不忠不孝,难成大器。
然曹操亦非无情之人,他任人唯贤,仍旧给予朱灵机会,命其训练新兵,镇守许昌南境,意在考验其能力。
临行前,曹操更是谆谆告诫,需软硬兼施,以防不测。
然朱灵未领其意,轻视新兵之变,终致阳翟哗变。
事后,朱灵归咎于他人,更显其推卸责任之态,更显不仁不义,令曹操大失所望,对其评价更趋冷淡。
此后,朱灵虽未遭弃用,但已非曹操心腹之将。
所以,现在正直袁绍与曹操的对峙决战时刻,曹操却将朱灵派遣到村闾中安抚百姓,收编流民。
此等粗活,并不涉及军政大事,随随便便一个带兵的军将都可以。
指使给朱灵,而不是交给如今正在带兵一方的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里面,最晚投降曹操的张郃,同为袁绍降将,去年才来。
但也已经比朱灵受重用多了。
朱灵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是一警示之例,提醒着世人:忠孝难两全,而德行与责任,更胜于一时之勇略与忠心。
但上官婉儿回忆朱灵其人,并非是想要告诫后人,而是对于自己处境的判断。
从朱灵的行事作风,观察其性格,继而判断自己当下是否安全。
现在汉室犹存,不像“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某朝,如今的忠义与孝道一样重要。
朱灵已然在曹操心底落下个“不孝”的名号,仁义忠孝难四全,但绝对不相斥。
既已不孝,那忠心和仁义自然都要打个问号。
他会是善待流庸女流之辈的军将吗?
显然不是!
史书早已告知上官婉儿答案,此前的一番祈祷和盼望,不过是自相情愿罢了。
朱灵是恶人!
他定然不会好心轻易放走自己和郭女王。
若没有利益在里面,朱灵定然不会现在还好声好气地对待她们二人。
可她二人身上又有何物值得朱灵如此虚伪?
婉儿脑海中急速运转,竭力寻找着应对之策,而朱灵则显然没有多余的耐心与她们二人周旋,态度直接而果决。
“明日某会派人护送汝等前往铜鞮侯府。”他笑呵呵地抚须说道。
卸了犀牛甲的朱灵,不像校尉军官,更像是一位爱护小辈的长者。
“道貌岸然。”
上官婉儿听到身旁郭女王细微的嘀咕声。
原来郭女王也并不觉得朱灵是个好人,会无条件帮助她们逃亡。
乱世之中,兵力紧缺,一兵一将都已经是天价之宝。仅仅是一校之尉,朱灵如此大方,必然有炸。
自孝灵皇帝在五校尉之外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后,各地杂七杂八的校尉名头被各地长官纷纷任命起来,缭乱极了。
朱灵的校尉官职,在曹魏治下,也多如牛毛。
并不是肥缺大官,朱灵自然也没什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