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通道早已被惊慌的百姓堵得水泄不通。到处都是推搡、哭喊和叫骂声。妇女的尖叫,孩童的啼哭,老人的呻吟,所有的声音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末日的哀歌。原本宽敞的通道此时就像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将拥挤的人群碾压成一团。即便士兵们想关闭城门,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远处,烟尘滚滚,更多的周国铁骑正在奔袭而来。马蹄声越来越近,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城头上的商军奋力放箭,破空之声不绝于耳。\"嗖嗖\"声中,十几名周军骑兵应声落马,但这如同杯水车薪,根本阻挡不了这支疯狂的骑兵。
紧接着,更为可怕的一幕出现了。数千骑兵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来,铁蹄声震天动地。挤在城门前的百姓发出绝望的惨叫,有人被撞飞,有人被踩踏,血肉模糊的尸体在马蹄下支离破碎。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混合着泥土和汗水的气息。
裕禾城的守军完全乱了阵脚,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残兵败将争先恐后地向东城门涌去,却在拥挤中造成了更大的伤亡。令人讽刺的是,因为自相踩踏而死的士兵,竟比死在周军刀下的还要多。恐慌和混乱,比敌人的刀剑更加可怕。
\"投降不杀!\"周军将领的声音在城中回荡。对于那些逃无可逃的商兵来说,这无疑是一线生机。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跪地投降。他们的眼中满是绝望,却又带着对活命的渴望。
随后,大批周军步兵如潮水般涌入关内。零星的抵抗被血腥地镇压下去。街道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尸体,血水顺着石板的缝隙流淌。烧焦的房屋冒着黑烟,哭喊声、求饶声此起彼伏。
周军没有丝毫停留,在城内留下少量守军后,主力部队便从西城门长驱直入,直指商国腹地。他们的铁蹄所到之处,留下的只有死亡和恐惧。
这突如其来的进攻,让商国朝野震惊。大陆其他诸国的君王也都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一场足以改变大陆格局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短短十天内,商国的几个重镇相继失守。十五万周军已经将河东重镇团团包围,对商国都城平阳造成了巨大威胁。城破之日,尸横遍野,哀鸿遍野。曾经繁华的城镇变成了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家园尽毁。
面对亡国危机,心急如焚的商王在朝会上拍案而起,立即发动了全国总动员,号召子民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同时派出数队使者,星夜兼程奔赴各国求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商王的誓言在朝堂上回荡。
在朝廷的号召下,商国境内掀起了空前的参军热潮。各地青壮年纷纷响应,抛下农具,拿起武器。地方官员组织勤王之师,四处募兵买马。热血青年自发组建义勇军,誓死保家卫国。大批人马从四面八方涌向国都平阳,人数竟高达三十七万之众。
在这片大陆上,周国一直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疆域辽阔,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国力雄厚。若无外力干预,周国倾全国之力,足以轻易吞并任何一个邻国。正如一位文人所言:\"周国者,虎狼之国也。若不早加制约,必有并吞天下之势。\"
正因周国的强大,让其他诸国寝食难安。于是各国君王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但凡有国家遭受周国入侵,其他诸国必须出兵相助。大家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若放任周国坐大,下一个覆灭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国家。
因此,各国接到商国的求援信后,立即开始调兵遣将。各国的军队开始在边境集结,准备对周国发动牵制性进攻。风云变幻,战鼓擂动,整个大陆都笼罩在山雨欲来的阴影之下。
在云州城内,晋国朝廷的诏书还未送达,苏天雷便已经开始了军事调度。作为一方诸侯,他深知时不我待的道理。短短三天内,他就集结了七万五千人的队伍。其中步兵五万,包括三万常备军和两万新招募的新兵。
这样的兵员配置颇具深意——苏天雷不会轻易派出全部精锐。新兵的加入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体战力,但\"以老带新\"正是培养新兵的最佳方式。在实战中,这些新兵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
另外两万人是辅兵,不列入战斗序列,主要负责运输、后勤等工作。还有五千骑兵,其构成也经过精心安排——其中两千是骑马步兵,擅长骑马但不精于马战;另外三千则是云州精锐骑军,这是真正的百里挑一的骑兵精锐,每一个都是能在马背上取敌首级的好手。作为云州仅有的五千骑军,这个派遣数量已经给足了洛城王廷面子。
统军大将的人选同样考虑周详。水门关守将、苏大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