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村庄非常多,渔民也多,渤海湾里的风浪不是很大,那些渔民在天气好的时候甚至会开着平底船出海。”
陶志杰的答案出乎黄平预料。
“哦?有船?有港口吗?”
黄平诧异问道,他还真不知道这里现在就有人出海了。
后世此地有个大港口他倒是知道,那个评选过中国最美港口的黄骅港。
不过那是海岸线被黄河泥沙向外推移二三十公里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有的,有条沙滩路一直伸到海里。
渔民们固化了那条路,做了些停泊位架在上面。”
陶志杰回忆着说道,跟黄平描述了一下那个港口。
“有多远,你的工作做完了没?找时间,带我们去看一下。”
黄平来了兴趣,准备去参观参观。
陶志杰看看桌子上的笔记,笑了笑,
“这个时间,大家都没什么事,我这工作就是翻翻以前的县志,记记自己的想法。
没有多急,明天准备一下,后天我们就可以出发。”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跟你客气了,后天你领路。”
黄平说道,黎甲马没意见,反正他是陪同的,黄平想到那里去他跟着就是。
当天晚上,黄平吃到了这里的特色——盐盐海鲜。
给他齁得不行,无奈地咆哮:“盐是个好东西,你们这里多也不能这样搞啊!”
他怎么也没料到第一次吃海鲜比当初自己那碗白水煮活泥鳅还黑暗。
看来这饮食理念也得帮他们改改。
次日,雪停了,明天应该是个出行的好日子,陶志杰让人准备好食物饮水等所需物品。
黄平等人好好休息了一天,第三天众人出发前往陶志杰别说那个港口。
路过村庄,黄平都会进去看看,见一下当地百姓,百姓认不到黄平和黎甲马,倒是陶志杰十分熟悉,见到他都是亲热地,陶支书,陶支书地喊。
“你在这边口碑不错嘛!”
黄平见此,夸奖道。
“应该的,他们这边将来就应该发展渔业,我觉得这些个海鲜应该能卖到内地去,就来看看,给他们支支招,你吃那个咸海鲜就是这里制作的,跟我换了点。”
陶志杰笑道。
“换?”
“对啊,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我又没钱,那只能用口粮跟他们换了。”
黄平明白过来,配给制已经实行下来,他们还真没多少余钱了。
越靠近海边,气温稍微高了一些,地上也没有了积雪。
看来渤海湾里的温度不错,到了沙滩边上,穿着棉大衣的众人甚至觉得有些许热了,不过刮过耳边的北风,还是让众人清凉下来。
站在道路起点,可以看到一条四五米宽的笔直石路一直通到海天一线的尽头。
“这条路称为码头道,全部由石头堆码而成,长两千二百多米,是一代一代的渔民从附近河里、海里,一个一个搬运过来,一段一段码放过去的。”
看到黄平站在道路口看着海那边,陶志杰解释道,当初第一次见,他也有些震撼,感叹于这个工程的壮观。
这些推码的石头呈现出外大里小的结构,外面一层做路沿的石头都是四五百斤的大石头,深深沉放进沙土里面,固定路基,然后一层比一层的石头小,往中间围填。
现在眼前的路面,就像树的年轮一样,有中间密,向外宽的纹理。
对此,黄平没发表意见,反正他对这个不专业.而是挥手示意:“走,我们去看看海。”
到了道路尽头,这才是真正地港口。
大大小小几十条船只停靠在泊位上,用绳子套在插入道路的锚桩上,随着海浪在大海中起起伏伏,发出嘎吱嘎吱的木料摩擦声。
有些船上面还有渔民在上面生活的迹象,黄平好奇问道:“他们这是要出海?”
“不是,这些有人的渔船都要大一些,属于以前大家族的船,土地改革的时候,这些渔民说已经习惯了船上的生活,分给他们土地,他们也不种,他们的家就在上面,后来干脆将他们的户口分在了船上,船作为集体财产,居住使用权由船上的三家人商量。”
黎甲马说道,当初他土地改革,也很为这些渔民伤脑筋,后来干脆把这些不想下渔船的渔民分在了船上,村委会联系地址就是这个码头,这些渔民因此成了最早的海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