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背运的时候。独孤信的霉运很快来了。
正当独孤信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的时候,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将领率大军前来征伐。
高敖曹、侯景不是田八能,人家是真有能耐。特别是那个侯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侯景之乱”,就是这位的杰作。一个人搅得几个国家都不得安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这一回无论从哪方面看,独孤信都没有一点胜利的希望。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他连退路都没有了,只有等着被人包饺子,然后吃掉。
当然,他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逃到邻邦梁国,如果他不想死的话。
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后者。独孤信率部逃到梁国,而且一呆就是三年。五三七年,也就是在他躲难三年之后,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独孤信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擅自逃离祖国的行为做了深刻地自我反省,并上书请求治罪。
魏文帝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他把独孤信的问题交给尚书讨论。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等商议,认为“边将督军,恭行上天之赏罚;军队被歼而至大败,国法不会放过。荆州刺史独孤如愿,身当重任,远袭襄、宛,斩杀敌军主帅辛纂,传示其首级于京师,论功应当赏赐。可惜他未能善始善终,迅即沦落于他国,违背了朝廷的期望。然而他孤军数千,并无后援,贼众我寡,实难自保。皇恩已降,不应再绳之以法。从前秦国宽恕孟明,汉朝赦免广利,他们后来都能改过立功,名垂青史。拿今天来比拟古人,也有成规可循。臣等商议,请陛下赦免独孤信的罪过,恢复他原来的职务。”
魏文帝下诏说:“独孤信荆、襄之战,实有大功。既遇强敌,力尽道阻,不肯降贼,还朝无路,权宜之计,不足为错。避难江南,履顺入险,情义始终,实可赞叹。况且谦虚退让,诚心谢罪,如果只商议降恩免罪,则不合随势而宜、变通事理之道。”
独孤信最终被免于处罚。我想其中有三个原因:
一、独孤信平时人缘不错,朝中大臣没有落井下石。
二、皇上厚爱此人。要知道皇上要处罚一个人,罪责总是能够找到的。当然,皇上要宽恕一个人,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官断十条路嘛!何况还是皇上。上古就有”杀之,三;宥之,三”的说法。就是说,杀,能说出三个理由;不杀,也能找出三个理由。当然,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三、天下大乱,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独孤信更是人才难得。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杀了此人,实在可惜,于国不利。
有这样三个原因就足够了,独孤信杀不得,还要重用。于是转任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其使持节、仪同三司,原先的浮阳郡公之官爵照旧。
不久又出任领军,随从太祖收复弘农,攻克沙苑。
因为战功,改封河内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户。
不久又被起用为大都督,率军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独孤信威名远扬,颍、豫、襄、广、陈留等地民众相继归附。
五三七年,东魏将领侯景等人率军围攻洛阳。对了,就是那个把独孤信赶出国门的老对头,这回又找上门来了。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独孤信据守金墉城,给来犯之敌以坚决地痛击。侯景原以为对方是软柿子,可以迅速攻陷城池,没想到这个昔日的手下败将,竟然死打硬拼地坚持了十几天。
侯景久攻不下,粮草告急,更为要命的是,独孤信的援军就要到了。
“算你狠!”侯景对着金墉城长叹一声,下令撤军。
不久,独孤信出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起初,这个地方的官员昏庸懦弱,政令悖谬,各种案件堆积如山,多年不能裁定。独孤信到秦州后,立马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多年的案子都被迅速解决了,公事再无积压。
他以礼义教化百姓,劝他们耕田养蚕。几年后,公私两家都富足起来,流离的百姓有数万家自愿归附。由于他诚信之名远近皆知,所以太祖赐名为“信”。这就是“独孤信”名字的由来。
后来,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人山定,凉州刺史宇文仲和等人起兵反叛,都是独孤信发兵讨之。随着劳苦功高,他又被授为大司马、柱国大将军、尚书令。孝闵帝登基后,又升他为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干城。他的六个儿子也都受到封赏,可谓风光一时。
但物极必反,月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