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梁刘宇文谋逆案(1)
在文帝灭梁的前一年,文帝集团内部发生了一个大案,这就是“梁刘宇文谋逆案”。
这个案子牵涉到隋王朝的几个开国元勋,它对文帝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对帝国的震动也不容小觑。
这个案子发生在开皇六年,即公元五八六年。这一案子的三名主犯分别是:梁士彦、刘昉、宇文忻,都是大隋帝国响当当的名将功臣。
梁士彦,字相如,定安乌氏人。年少时行侠仗义,不愿在州郡做官。性情刚烈果敢,有点像孙悟空,老以为自己是火眼金睛,喜欢评判别人的是非曲直。但此人喜欢读书,尤好兵书,并涉猎经史。但梁士彦绝非夸夸其谈的书生,上了战场也是敢打敢拼,一点也不含糊。北周时凭军功拜为仪同三司。后来周武帝又把他从扶风郡守提升为九曲镇将,进位上开府,封为建威县公。戍边多年,声名远播,北齐人对他非常畏惧。
武帝伐齐时候,齐后主高纬亲自统领六军围困晋州。梁士彦在内乏粮草,外无援兵的境况下,孤军死守晋州,并终于取得了晋州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此战役堪称梁士彦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关于这场战役,我们在“武帝伐齐”一章里已经作了详细地叙述。这里不在赘言。
周宣帝即位后,任命他为东南道行台、使持节、徐州总管、三十二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仕途上也算是一路顺风。
他与乌丸轨(王轨,这个乌丸是鲜卑姓氏。在鲜卑贵族统治间,当时的官员们似乎都要取一个鲜卑姓氏。)一起在吕梁擒捉了陈将吴明彻、裴忌等人,继而又率军攻下黄陵,平定了淮河以南的地方。
杨坚担任丞相时,他改任亳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这时尉迟迥发动叛乱,朝廷任命他为行军总管,随韦孝宽出征平叛。兵到河阳,与叛军对峙。
为打破僵局,梁士彦命令家僮梁默等数人作为先锋,自己带部属跟随而进。大军所向披靡,乘胜追击到草桥,尉迟迥又纠合自己的部队抵抗,梁士彦率部进击,大败叛军。后来官军围住邺城之后,梁士彦又率部从北门攻入,然后驰马火速奔赴西门,放此时还在拼命攻城的宇文忻部入城。
平定尉迟迥叛乱后,梁士彦因功又被授为相州刺史。
梁士彦才能出众,可以说是“上能能治军,下马可安民”。长期在外镇守,影响颇大,这引起文帝的猜忌,生怕有一天他会做大做强,不利朝廷,于是就把他调回京师。梁士彦心里一百个不情愿,无奈君命难为,只好强拿头皮回来了。回朝之后就被解除兵权,安排退休了。
这下梁士彦清闲了,本来可以赏月观花,喝酒赋诗,安度晚年。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让闲不住的人闲着,就会闲出毛病来。不是身体上出事,就是心理上出事。
这回梁士彦的心理上出现问题了。
他久在官场,一朝被弃,于是郁郁不平。他自恃功高,心怀怨恨,于是就想找人倾诉一番。
跟谁?跟同样闲不住的宇文忻和刘昉。
宇文忻,对了,这个宇文忻,就是在平定尉迟迥动乱时候,出馊主意射杀观战百姓的家伙。此人智谋充足,武艺精湛,但为人不讲义气,打仗不讲武德,属于有才无德之徒。这和刘昉差不多,要不怎么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宇文忻平定邺城之后,常常居功自傲,他已位极人臣,还抱怨赏赐太差,并渐渐有了不臣之心,他说:“我如想造反,还担心不能成功?”。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宇文忻也非甘居人下之人,他也盼望着有一天能够面南背北。
刘昉是和郑译一起矫诏的佞臣,在辅佐杨坚出山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杨坚后来曾夸赞他有定策之功,授他上大将军,封他为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都引为自己的心腹。文帝受禅后,他升任柱国,改封为舒国公。文帝深知这家伙人品不好,就不再用他。刘昉自认为是佐命元勋,中途被疏远,心里渐生不满。
当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都失职在家,也都是一肚子怨愤。刘昉与他们有着共同境遇,共同的心情,于是彼此交往就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三个人眼下都不得志,这下找到了共同语言。于是渐渐地就结成了阴谋集团,密谋篡位夺权。
梁士彦的老婆很漂亮。俗话说,美人多事。这个美人也是寂寞难耐,背着老公红杏出墙,跟刘昉有一腿。梁士彦不知道这位朋友偷偷给自己戴上了绿帽子,还把他引为知己,与他感情更铁。可能刘昉觉得心里有愧,于是在谋划造反的时候,答应推举梁士彦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