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2)
唐军连战连胜,势不可挡。在此影响之下,王世充的尉州刺史时德睿倒戈,率领所辖的夏、陈、随、许、颍、尉七州官吏前来降唐。
李世民相机行事,命归附的各州县的官吏继续留任,不作变动。
这一招很有杀伤力,李世民就是要通过此举告诉王世充的官员们:你们来吧,乌纱帽还是你们的,你们仍然会得到重用。
于是郑的河南郡县相继前来归附。
当然也有反复不定的,寻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寻相原来是刘武周的大将,看到唐军势力浩大就投了过来。但不知怎么这家伙又不看好大唐了,于是又带领一批人跑了出去。他的叛变表明当时形势的复杂,也让唐军内部变得人心惶惶。
于是就有人自然怀疑到尉迟敬德身上,因为他从前和寻相一起共过事,昔日同为刘武周旗下大将。为防意外,就将他囚禁在军中。
尉迟敬德原名尉迟恭,敬德是他的字,鲜卑族,朔州鄯阳人。隋大业末,尉迟敬德在高阳投军,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大业十三年,他以偏将的身份跟随刘武周起事,与宋金刚联手南侵,攻下晋、浍二州。曾经打败王孝基,俘虏孤怀恩,以勇猛善战闻名。武德三年,李世民征讨刘武周,与尉迟敬德在介休相遇。李世民派遣王道宗、宇文士前往劝降,尉迟敬德与寻相被说动,于是举城投降。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向李世民进言道:“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不如索性杀了他。”
李世民说:“不然,敬德如果真要叛离,又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
李世民下令立即释放尉迟敬德,把他带入卧室之中,还赐给他许多金子。李世民说:“大丈夫之间讲的是意气相投,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介怀。现在虽有谗言诋毁,但我依然相信你的忠心。我不强留你,如果您一定要走,这点金子就算作路费,以表这一段共事之情。”
李世民果然大度,尉迟敬德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尉迟敬德当时表示:不走了,这辈子死活跟定你了。
二十一日,李世民带五百骑兵巡视战区地形,登上魏宣武帝陵。李世民似乎特别不适合搞侦察,因为他极不善于隐蔽,上一次因为侦察被围,还差点丢了性命。
这一回他又被发现了,并且很快被王世充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团团围住。
单雄信挺长枪直奔李世民而去,李世民猝不及防,眼看就要被扎个透心凉。说时迟那时快,尉迟敬德从斜刺里杀将出来,横里将单雄信刺于马下。
王世充军一看尉迟敬德如此神勇,倒吸了一口凉气,急忙下令后退。
尉迟敬德又护卫着李世民冲出包围圈,一番休整之后,二人又重新率骑兵回击,在王世充的军阵之中纵横驰骋,杀了个几进几出。屈突通带领大军随后赶到,王世充军队大败,王世充只身逃脱;唐军活捉了王世充的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一千多级,俘虏六千手持盾牌长矛的士兵。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您的回报?”
关键时候,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才能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
李世民没有看错人。
书中代言,尉迟敬德武艺高超,特别善于避让长矛。每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敌人密集的长矛刺来,却始终伤不了他。更令人叫绝的是,他还能在瞬间夺取敌人长矛回刺过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快如闪电。
齐王李元吉也以擅使长矛自负,听说尉迟敬德的名声,就想比试比试,以决高低。
两人见了面,李元吉请求各自去掉枪头后再较量,以免造成误伤。想不到尉迟敬德说:“敬德自当去枪头,王不必去。”
明白人一听就知道咋回事了,人家根本没把这个齐王放在心里。后来的比武结果证明,这位尉迟敬德还真不是说大话,人家的确有两下子,这位齐王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李元吉使出浑身解数来刺尉迟敬德,但见尉迟敬德腾挪躲闪,李元吉累得满头大汗,却无论如何也刺不中他。
秦王李世民问尉迟敬德:“夺矛和避矛哪个难?”
敬德回答:“夺矛难。”
于是秦王又命尉迟敬德去夺齐王李元吉手中的长予。
李元吉手持长矛跳上马,一心要刺中尉迟敬德,但见尉迟敬德敏捷地腾挪躲闪,一会儿就三次夺了李元吉的手中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