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可以说是十分信任,所以说现在是人家日本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等到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李鸿章依旧是我行我素。
因为他这个时候还心存幻想,将希望放在别的国家身上,他希望能靠英国和俄国从中进行调停。
紫禁城中的光绪皇帝也一直没闲着,他一直在关心战争的走向。
根据情况决定要开战之前,也就是在两国发布宣战诏书前,光绪皇帝直接给李鸿章先后发出五道上谕。
第一道是这样说的“不能轻视敌人,要加强防备”。
第二道上谕是这样写的“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急迫。设胁议已成,权归于彼,再图挽救,更落后着。”
“此时此刻战事吃紧,应如何及时措置,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着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
一天内连续发布两道上谕足能够体现出光绪皇帝对于战事的担忧。
五月二十八日,坐不住的光绪皇帝又发了一道上谕“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
“李鸿章督练海军业已有数年,审量倭韩情势,应如何先事图维,熟筹措置。倘韩竟被逼携贰,自不得不声罪致讨,彼时倭兵起而相抗,亦在意计之中。”
“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时机。”
光绪皇帝说的那么多话无非就是告诉李鸿章一定要加强防备,不要心存幻想将希望放在他国的身上。
次日,第四道谕旨发布了,其意思和前三道的没什么区别。
可是虽然说光绪皇帝说了那么多次,但是人家李鸿章却是不当回事。
现在他又开始忙着说服英国让它派兵舰径赴日本横滨为大清撑腰。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传到光绪皇帝的耳朵之后他非常的生气。
光绪皇帝心想合着自己说了那么多都是白说了!
为了震慑李鸿章,光绪皇帝在六月二日又发出一道谕旨。
这一道谕旨和前几道的全部都不同,因为这一道是斥责李鸿章的,并告诉他若是误会的话一定会将他审判!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光绪皇帝现在对李鸿章已经是十分不满!
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时的李鸿章在面对光绪皇帝的斥责并未将其放在心里。
接下来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让俄国和英国给自己调解的身上。
所以说,都没有打仗意图的大清在这场战争之中是一定打不赢的……
前方战场的消息不断传回来,光绪皇帝知道自己是使唤不动李鸿章这个人了。
于是他便打算让京城中的王公大臣展开一次大讨论,从而说服他们。
只要大清王朝中支持主战的人多了,他李鸿章就不能置之不理,若是那个时候他还能稳坐钓鱼台的话,那这大清还真是容不下他了。
日子来到了六月十二日。
这一天日本向中国提出第二次绝交书,且当时的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向清政府声明:“近日,驻贵国之英国公使注重中日两国之友谊,以好意居中周旋,努力调停。
“可是中国政府除依然主张我国由朝鲜撤兵外,不为何等商议,此非中国政府徒好生事而何?事局已至此,将来即发生不测之变,日本政府不任其责”。
这完全都是胡说八道,日本公使的话无非就是将所有的过错全部扔给清政府。
他将他们自己放到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为日后的侵略中国做下准备!
光绪皇帝毕竟是没有少读书,看过这场声明之后,他就意识到这是日本的诡计!
事态已经相当严重了,六月十三日。
这一天,军机处内集齐了能够说得上话的王公大臣。
小小的房子之中有着户部的尚书,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有着礼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李鸿藻。
还有着有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额勒和布、张之万、孙毓汶、徐用仪等。
这些人有的是“帝党”有的是“后党”……
他们先是看了一遍日本大使发出来的声明,然后在看了看官员们关于此事上的奏折。
这一看,他们发现现在这奏折之中多数是支持和日本开战的。
这个时候“后党”也没有办法再去支持李鸿章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