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的尖兵小队刚好五十人,和大队鬼子的距离只有二百米,不存在放过他们去打后面的人这个问题。
这次的战斗也不再按以往的惯例由秦飞打响第一枪,而是由尖刀连的神枪手打响第一枪。在看到神枪手示意已经瞄准鬼子的小队长后,孙连发下命令了:“一排一班,二排一班、三排二班,做好准备,待发令枪响,即单枪轮射,一枪毙命!”
他的命令立刻向下传达,这种战术是秦飞在最近的集训中研究出来的。
以前都是分配目标,但是他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对上鬼子的时候。
因为鬼子在战斗中是经常移动的,而且人家战术动作好,反应也快,大家一起开枪,很容易造成三、四把枪打在一个目标上,却让剩下的日军瞬间反应过来,开枪还击。
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也有伤亡,明明开了四、五枪,却没消灭鬼子。
如果部队配备有汤姆逊冲锋枪之类的还可以,因为子弹射速快,弹雨密集,而且弹匣容量大,经打。
可是步枪不行,往枪里压子弹很慢,如果五颗子弹不能解决问题,再次装填子弹的时间,鬼子的机枪、掷弹筒就会返回来,迅速给部队造成伤亡。
不过这个战术对付数量大的部队时,就不见得有多有效了。
因为动态射击毕竟不是人人打的都准,所以,第一枪、第二枪是致胜的关键。
如果不能在第一波打击中让让日军伤亡惨重,战斗结果就很难说。
但今天是个特例,仿佛是专为尖刀连验证这个战术效果而设立似的,鬼子刚刚派出一个小队来让他们练手。
练手当然只是一说,就孙连发刚刚说的这些人,都是整个尖刀连里枪法最好的,不然也不会让他们打这第一枪。
孙连发举起枪,看到鬼子距离他们尖刀连已经不到一百五十米,向神枪手点头示意。
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鬼子小队长一头栽倒在地。
紧接着就是砰砰五十枪!
果然,如此射击,鬼子也只是倒下一半,剩下的鬼子也在第一时间卧倒,举枪还击。
可惜,第一轮射击后他们就不开枪了,而是低下头,鬼子的还击也就没意义。
这时卧倒的鬼子身体一停顿,无论是趴着还是站着,没有掩体是挡不住土岗上的轻重机枪的。
随着道路两侧的轻重机枪一齐喷出火舌,整场战斗打响了!
各部队按照分到的任务各司其职,比如一连什么都不用管,专门用手榴弹压制敌人。
因为他们的位置刚好处在鬼子三个大队的中间,左、中、右的敌人都离得很近,扔起来手榴弹来根本不费什么力气。
二、三、四连分布在公路两侧,按照刚刚那个战术放排枪。
炮兵连则在最后面,集中的掷弹筒,对场中的鬼子进行精准炮击。
于是日军害怕了,他们不动,只能是被打死;可站起来向后撤退,后面的火力更猛烈。
但是在这时紧急关头,日军良好的军事素质也就体现出来了。
在指挥官的指挥下,很快就开始反击,而且反击的子弹还打得很准。
但错误恰恰就在这个很准上,华松支队在哪个地方开枪,哪里就有枪口硝烟,鬼子的反击也就冲着哪里打回去。
这是基本的常识,秦飞的战术理念就是建立在这些常识上的。
如果是连续射击,士兵还在这个地方开第二枪,必然遭到鬼子的反击。
如果此时不开枪,会出现火力中断,而鬼子也可以从容还击,变换战术动作。
所以华松支队的第二次开枪并不是原来的地方,士兵打完一枪后,就低下头伏下身子,根本不开枪,开枪的是另一个连队的人。
华松支队在阵地排列上也出现变化,这回三个班一个排也不再集中在一起,或者排成一线,而是分作三个集团,这样,每一次开枪是一个班。
当第三个班次的枪响以后,鬼子的伤亡已经达到一半了。
什么班的枪法这样厉害?当然不只是常规连队了,一连的手榴弹加上炮兵连的掷弹筒,还有机枪连的轻重机枪,一轮打击下来如果还能不去掉一半,那他们的伏击几乎就可以说是失败了。
因为海内俊树已经从一开始的连打带炸弄得两眼发蒙中清醒过来,发现前面的兵力最少,撤退不是最佳选择,唯有拼死冲过去才有活路,指挥部队向前猛冲。
指挥刀一指,第一步兵大队立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