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道:“种地有迎茬和重茬,是一块地不能连续种一种作物,是不是地本身的肥料不够呢?”
李易道:“正是,如果给这地补足这种作物需要的养分,那么连续种也无所谓了。”
徐光启道:“原来如此。找到肥料也是农学家的责任啊。”
李易道:“徐先生,大明不缺您一个官。大明百姓缺了您吃不饱饭。您的最大作用不在朝堂,在这些实用学科啊。”
徐光启道:“这些年我也在研究这些东西,但是一个人能力有限,资金有限。”
李易道:“我来请先生,便是想先生主持一个科学院,您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钱,都不是问题。咱们共同努力,能造福万民,造福子孙后代,才是真正的千秋大业。”
徐光启道:“万万想不到少师如此胸襟,徐某残生肝脑涂地,也跟随少师,做一番造福千秋的事业。”
说完站起行礼,这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了,让一个进士出身的人,放弃做官的理想,那是很难的。李易做到了,一方面是李易的胸襟见识,另一方面还是李易的财力物力,能给徐光启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
陆绍珩在旁边听得是云里雾里。他可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标准读书人,哪知道李易连种地都懂,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晚的饮宴,宾主尽欢,等众人都离去了,徐光启对李易道:“少师要在江南开创局面,实属不易,今天少师也看见了这些恶霸行径,少师可有办法立足江南?”
李易道:“先生可有以教我?”
徐光启道:“我刚才本想您交好高官,能不能整肃江南,可是转而一想,痴人说梦罢了。连苏州知府大人,都挨打受辱,险些丧命,依靠官吏,是不可能了。
又想这军队出面,可一琢磨,如果军队出面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会几十年遗祸至今了。这些人军队来了躲走,军队走了回来。真是没有办法。”
陆绍珩道:“便是我们这些略有薄产的小户,也是要交银钱给他们保平安。大明不能保护自己子民,这世道乱象已呈。”
徐光启道:“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动荡不安。我屡次书,希望能研究西洋火器,抵御辽东努尔哈赤和蒙元林丹汗,都石沉大海。亏得少师力挽狂澜,边境才不再糜烂。”
徐光启的购买研究西洋火器,后世是被崇祯采用了的。可惜适得其反,大明从没有把士兵当人看,不给足粮饷,结果使用西洋大炮的800人,逃到大清那边去了,火炮真是犀利,打得大明土崩瓦解。
这徐光启也是好心做坏事的典型。
李易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且看着。”
徐光启失望道:“江南百姓看了几十年了,又怎样了?”
李易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回不用久等。”
李易不说,徐光启也不好细问,安排李易几人安歇且不提。
松江打行坐落在黄浦江畔,院落占地3亩多,青砖围墙高有4米,对开的朱漆大门,门口昼夜都有四名守卫。
前院是演武场,两侧厢房是打行弟子歇息、刑讯所在。正房是议事大厅。后院是打行老大,大天王周英雄起居会客地方。
今天议事大厅里,人到的特别齐。六小帅坐首,下边十三太保依次排开。
午时候,六小帅的老三——活阎王陈远南,扶着老爹,引着一帮海挨打的弟子,匆匆跑进大厅,报告了一个坏消息:“明天保安公司的李胜勇,要带人拜山门。”
拜山门本来是信众拜庙门,表示虔诚。这帮派人带人拜山门不是什么好话,是踢馆的意思了。
李胜勇何许人也?别人不知,打行的人可太知道了。京师打行,200多人,硬被李胜勇挑了。现在李胜勇来了江南发展,现在虽然落脚南京,厉兵秣马,早晚也会来这江南最富庶地方:苏州和松江。而打行,势必不能让步,保安公司和打行的冲突,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罢了。
周英雄细细查看了20多人的伤势,都是跌打伤,都不算重。可是每人都是一击倒地不起,还是在周围几十人围攻下,出手一样有分寸,这可了不得。周英雄自忖自己也未必做到这一点,这人可太镇定了。
难道这人是李胜勇?
大家分析了一通,小诸葛吴生道:“我看不像,据说李胜勇彪悍绝伦,这个人是小巧手法,不是一个路子。”
难道是李胜勇手下?几人分析不出所以然来,索性抓重点,明天李胜勇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