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缓缓的坐在黎皇旁边。
已经20年了,黎朝皇帝的位置不再是唯我独尊,而是并排两张椅子,一张是郑松的。黎皇是象征性的领袖,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旁边的郑松。
这已经不是原历史的垂帘听政,而是**裸的剥夺了皇帝的高高在,剥夺了皇帝的一言九鼎。
也有很多人颇有微词,郑松都打发走他们,去另一个世界去提意见了。郑松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自古少有。虽然一任黎皇被自己杀了,可是这一任黎皇不还是好好的坐在这里?自己并没有取而代之。
郑松很明白臣武将间的关系。
人主和,武将主战,自古皆然。
和谈才能彰显人的价值,谈的好都是人功劳,谈的不好,都是武将无能,才造成谈判被动。
开战才能扩张武将的权力,弄得好来个军管,武将是一个小皇帝。
后世之所以对民族英雄岳飞有很多非议,是因为岳飞拥兵自重,把他的占领区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税收不再交国家,反过来国家让他打仗还得另拨军费。
大宋朝廷里的臣一扒拉算盘,发现养岳飞一支军队的成本,和谈给金国的利益高十倍。而且这只军队领导干部任命,国家根本插不进去手,已经成了彻底的私家军队——岳家军。
反过来岳飞倒要干涉政府官员任命,甚至皇位的传承也要指手画脚,这事关大统的事,也是你一个武将干涉得了的?谁给你这外臣干涉皇位权利的?这不杀何以平民愤?
许多人被书本蒙蔽,以为杀岳飞是奸臣秦桧一人所为,其实是整个朝廷共同谋划。全体大臣都额手相庆,终于除掉了一个奸佞。
算是韩世忠,也是问问秦桧:这岳飞是什么罪名杀的?秦桧回了个“莫须有”,也没有下了。甚至韩世忠连个愤怒的表情包都没发。
至于秦桧本人,也觉得自己所为天人可鉴,忠心可表,哪想到他死后若干年,这事会翻案,他自己弄个白铁无辜铸佞臣的下场?
如今郑梉和郑椿这两派,正是都怀着借机位的心思,郑松心知肚明。可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这位置早晚是他们的,他也狠不起来。他现在迫切想知道的是:这些海盗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为钱财而来?还是果真如郑梉所说,为灭国而来?这可是需要不同的对付方法的。不弄清楚这个,什么决断都下不了。
如果这些强大的海盗,只为钱财而来,这倒是好办。破财免灾,和谈是唯一出路。不然打得山河破碎,算打退了海盗,也是得不偿失。
可是真如郑梉所说,来的是大明开荒团,那只能决一死战。因为他们所图是土地,是灭国,还哪里有什么退路。
可关键郑梉也是推测出的结论,自己还是万般谨慎,探探海盗虚实的好。
郑松决定,先弄清楚海盗目的,再决定下一步行止。
黎皇使者董先是在南定城外,见到李胜智的。
董先是这一任黎皇黎维新,亲笔点的状元。
董先有一身才学。常言说:学会武艺,货卖与国家。他想一展才华,可他发现,这黎皇的朝堂和安南天下一样,也分成了几派,算权臣郑家,也是分成三股不同势力的。自己必须择一而从,却唯独不能选择黎皇。
站在郑家父子三人哪个阵营,都有一定风险。不站队当然没有政治风险,可也没有了进机会。他思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年轻有为的郑椿。
这一次郑松让他出使,倒不是和他有什么仇怨,让他送死。实在是董先能言善辨,擅于察言观色,郑松用的是董先的才,而不是董先属于哪一派。
董先满腹豪情,乘着高举白旗的小船,出了东京港。
可能有人怪,怎么举着白旗还满腹豪情呢?
自古艰难唯一死,董先觉得,他要为国挣命。为国而死,重于泰山,死又算得了什么?读书人最崇信的,是死得其所。今天有机会,为黎朝效死力,算被贼人杀了,也是为国尽忠,没枉活一世。
所以董先对于让他出使,没有丝毫怨言,觉得正是名留青史的机会。
别说,港口外的海盗真没开炮,击沉这条出港的小船,董先侥幸躲过一劫。不过刚靠近一艘战舰,他们一船人被抓了起来,一帮海盗喜笑颜开,点数着:“一、二、三。。。。。。十三个,又是65两银子!”
旁边一个海盗反驳:“错了,这12个是军人,值10两。只有这一个是废物。”说着,一脚把董先踹到船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