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已经写了100章了,第一次尝试写小说,难免有经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当时也就是心血来潮,没想到竟然坚持了这么久,当然笔者也会努力下去,把这个故事写完。靖难之役就快要写完了,主角也将要有更稳定更大的平台和机会去展示,大家有什么想法请多多评论留言,另外关于方孝孺、铁铉和靖难遗孤,大家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多多和笔者讨论,在此先谢过大家了!!!
京师应天府皇宫之中,惠帝朱允炆正与群臣商讨着应对燕王南下之策,正此时,一名内侍满脸大喜的冲进来拜道在地,高喊道,“陛下,大捷!大捷呀!”
朱允炆本因燕王的南下一筹莫展,听到内侍的呼喊,脸上不禁涌起一抹喜色,急忙开口问道,“可是魏国公击败了燕军?”
那内侍急忙应道,“陛下圣明,燕军进兵睢水之小河,欲搭浮桥过河继续南下,何福、平安闻讯后迅速赶到与燕军隔岸对峙,阻止燕军渡桥南下,此时魏国公率援军赶到,与燕军交战,大胜之。”
朱允炆大喜,不仅感慨道,“何福。平安真乃国之良将,魏国公更乃我大明之柱石!”
下方一众文臣听闻捷豹后也纷纷振奋异常,很快就有文臣拜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燕军南下日久,士卒应已十分疲累,虽看似势如破竹,但已不过是外强中干,此番魏国公等人大败燕军,料想燕王已经无力继续南下,朝廷危机可解,陛下可趁此时下旨征兵,重整大军,待元气恢复之后择良将北伐,定能一举克之!”
朱允炆对此大为认可,随即下令群臣加大征兵力度,同时拟旨表彰徐辉祖、平安、何福等人战功。
燕军兵败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师流传开来,大家都在说燕军已兵败,无力再战。众人听闻,未加详查便皆信以为真,翌日早朝,有大臣上奏道,“臣听闻燕王兵败,燕军已经不足为虑,然京师乃国之根本,此刻绝不能无良将镇守,请陛下召回魏国公戍守京师!”
朱允炆也以为自己的四叔经此一败后再也兴不起什么浪花,觉得这大臣说的很有道理,与群臣一番商议后,便匆忙召回了魏国公徐辉祖。
只是徐辉祖这一走,就好似抽掉了南军的一根擎天支柱,让原本就僵持不下的局势悄然发生了逆转,好似天平开始向着燕军那方倾斜而去。
四月二十五日,何福站在河边,望着那滔滔不绝、奔腾不息的河水,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这河边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一旦燕军再度发起进攻,南军根本难以招架。
何福多年来平南征北,有着丰富的带兵作战和平判经验,洪武初年,他累功至金吾后卫指挥同知。后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有功,升为前军都督府督佥事。洪武二十四年,何福被授为平羌将军,讨伐越州叛蛮阿资,攻破了叛军。建文元年,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何福招降蛮军七万余人。进而分兵平定各山寨,麓川等地得以平定。
面对如今的局势,何福思索良久,最终咬了咬牙,决定移营,他赶忙找到平安,“魏国公被召回京师留我等驻守此地,但此地地形开阔,无险可守,燕军的骑兵却能在此处发挥极大优势,要想阻止燕王继续南下,我等许寻一处易守难攻之地长期据守才是。”
平安也觉得何福说的很有道理,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带着士兵们在灵璧之地深沟高垒,二人带兵赶往灵璧,命兵士挖沟筑墙,不久之后,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矗立起来,他们期望借此能抵御燕军那如狼似虎的进攻,做一番长远的打算。
可天不遂人愿,此时又冒出一个棘手至极的难题——南军的粮草供应已经被燕军切断,此前虽然大胜燕军,但魏国公很快就被召回京师,粮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眼见军中存粮严重不足,士兵们每日分到的口粮越来越少,如今都快要断炊了。平安看着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心急如焚,他深知若没了粮草,这仗根本没法打下去,大军迟早得不攻自破。
权衡再三,平安一跺脚,决定亲自率兵六万去护卫粮草,想着无论如何,也要确保大军能有口吃的,不至于饿死在这灵璧之地。
朱棣听闻自己的大舅哥被召回京师,南军前往灵璧驻军之后便一直留意南军的动向,他知道只要击败这股南军,就清除了自己通往京师的最大障碍。他派出的探马早就将南军的动静摸得一清二楚。
四月二十七日,朱棣收到探马回报,得知平安带兵去护卫粮草,朱棣眼中闪过一抹狠厉,当机立断,亲率麾下精锐之师,如饿虎扑食般朝着平安率领的南军猛袭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