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董寇念及荆南山民困境,赠送粮草并随其进山,而看到山中困苦局面,意识到输送粮草并非长久之计,便在山中琢磨开垦梯田的法子,带领山民在迎风坡修筑梯田,又向零陵郡传信索要农具、种子等物。
自董寇失去踪迹,驻军搜索不得,属官向夷陵诸葛岩上报。诸葛岩得到传信大吃一惊,从军备司匆忙出来,领骑兵急奔零陵郡城。诸葛岩带着新制的投掷火雷药,也以为是东吴煽动的山越人叛乱,但是到城中听了本地属官和耆老的解释,也作出了与董寇相似的判断。
一行人议论着,却听到士卒来报,引入两名山越乡民,正是携带董寇书信和印信的乡民。两人入了城将董寇太守印信和书信交给驻军,城门处急忙来报。二人将董寇上山及带领乡民挖掘梯田等事一一说来,听得众人一头雾水,诸葛岩却精光一闪连连点头。
“董公真乃奇人也!”诸葛岩拍案而起,“即刻按信中所言多备农具、粮种,再把郡中耕牛、骡马调一百头。”
而在东面湘江畔的山上,气氛热烈的乡民点起火把,入夜不息,孟锟多次喊叫也拦不住偷偷上山垦地的乡民,因为太守答应了开出的田都是自家的私田,可不是地主家的田。
董寇坐在天垄上,轻轻摩挲着手掌上擦出的水泡。孟锟将木碗盛着的粟米饭递到董寇面前:“大人,百姓辛劳至此,只求片瓦遮雨、糙米充饥,为何苦苦求而不得也?”
董寇口中嚼着粟米,动作不禁慢慢停了下来。湿冷的山坡上亮着点点火光,各处山坡上乡民喊着号子,不时传来笑声。那欢快的声音却仿佛是一声声嘲讽,向董寇扑面而来,董寇哽咽着艰难咽下粟米,不知如何作答。
有了诸葛岩的将领,零陵郡各县抽调的物资很快就汇集到了湘东县,由来报信的两名乡民领着向山里进发。体会到董寇良苦用心的诸葛岩只在几名亲卫和阎理的陪同下,也在队伍中随行。
在山脚下迎接物资的董寇看到诸葛岩卸甲便装来,连忙上前行礼,诸葛岩笑着托住董寇:“我所为者杀人伏尸百里,董公所为者救人利在千秋。当我为万民谢董公!”
“我为天下士人唾弃,将军启我于微末,旦为将军效死而已。”
董寇拜别诸葛岩,自带物资上山,安置诸事,自不在言。有了铁器农具和耕牛、骡马,山上开垦的速度翻了几倍不止,翠绿色的山坡被一道道土垄覆盖,一颗颗嫩绿的秧苗被小心翼翼点满了整片山坡。
山顶上,董寇坐在石头上,十数座山坡折射出点点鳞光,细嫩的秧苗随风轻轻摆动着,田间的号子和远处传来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中。
“大人,送粮食的队伍到了。”
“好”,董寇不舍地回头,将装着官服的布囊背起,“这些粮食够乡亲们撑几个月,我该下山去了,到丰收时候我再来。”在湘山停留了两个多月的董寇看到农事基本落定,便要刺了众人下山去。
“我送大人下山”,孟锟唤上几个青壮,背了干粮水囊,护着董寇下山来。乡民送至山脚下方归。
至郡城下,孟锟将包袱递给董寇,“大人,山中没有锦衣华服山宝奇珍,湘山之民只有这两双草鞋赠予大人,世世代代不忘大人救全族之大恩。”董寇泣泪而别,将耕作、稼穑之事细细嘱咐,方才入城来。
董寇离开郡城数月,诸事堆积,所幸属官安民得当,城中尚安稳无事。荆南偶有山匪劫掠,也被驻军围剿。董寇既归城中,便将收缴田地、屯田、安置流民及招抚兵员之事重新分派。
按照诸葛岩的要求,荆州三郡未来要尽量承担北伐、东进的物资和兵源基地。而零陵郡地处荆南,郡中多山地、丘陵,耕地、人口本就不多还多为世族把控,要想成为后勤基地,董寇要做的就是尽量肃清世族盘根错节的势力,利用缴获的田地和收缴的土地安置流民、吸引世族佃户到官府土地上耕种屯田。
与零陵类似,长沙、武陵二郡由陈到的永安班底管理,比零陵郡稍好的是,两郡皆是背靠长江支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黄巾之乱以来在刘表、孙权治下算得上是乱世中难得的太平地带。
蜀军约束兵马,各郡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在本地属官、吏员配合安抚后,三郡快速恢复了治安,而分到田地的流民、佃户更是天上掉了馅饼一般。
与三郡大事生产一样,夷陵城水寨,来自西凉、川蜀、南中、陇右的步骑兵马也在江面上热火朝天。更确切的说,是一片混乱的哭爹喊娘。
来到荆州以后,为了让手下兵马熟悉水战,诸葛岩调来水师战船和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