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前方我们抵达的呢,就是阳朔有名的景点,碧莲峰啦!”戴着“小蜜蜂”的导游小姐姐如是说着,别在腰间的扩音器发出阵阵“呲呲”声。
陈成和一群来到广西“交流培训”的同事,拖拖拉拉、三三两两地行走张望着,对于一看就是新手的导游小姐姐,殊无敬意,不时还要调戏两句。
可对方依然用她那考导游证时甜美做作的腔调照本宣科着:“自古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阳朔呢?哎,这位朋友说对了,‘阳朔风景佳桂林!’”
“既然这样,那朋友们又要问了,阳朔又是哪里最美呢?”
“自然是水灵灵的阳朔妹子啦!”陈成抢答着,冲人家抛了个媚眼。
眼看着对方一副幼儿园老师教育小盆友的腔调,陈成实在有些忍不了了:
这不是秃子头上明摆着的吗!
咱都到这里了,还能说是别的地方吗?
导游小姐姐没理会陈成的调戏,自顾自照着她那一套说辞:“对啦,阳朔的风景又以咱们现在所在的碧莲峰为最!阳朔呢,在桂林东南方十五公里,沃野千里,林木苍翠,川流纵横,峰峦嶂叠!碧莲峰在县城与漓江之间,群峰拥围着层楼村舍,自然景色与田园风光天然融合,风景当为天下之冠了!”
陈成撇撇嘴,动不动就这个“天下第一”,那个“冠绝宇宙”,有什么凭证呢?
面对陈成这样的刺头,导游小姐姐倒也没有动怒,仍然保持着甜美的微笑:“有何凭证?有诗为证!各位游客,请抬头——”
说着,陈成和众人都循着她的指点去看,就听对方道:“这是一首咏赞阳朔碧莲峰的七绝,乃是唐人沈彬所作,被后人铭刻在碧莲峰的石壁上。正是对这位帅哥所提疑问的最好回答!”
众人去读那诗,写的是: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
众人一看,既然有“唐诗”为此景点背书,那想来今天的门票钱是没有白花了!
而且写诗的这位还挺“鸡贼”,手法也是东拉西扯,云里雾里。
明明要夸此处的美景,首先二句却是极力称颂陶渊明、潘安两位古代名人居留之地的美妙。
到了第三句诗笔却忽然一转,用一问句,转入正题,突出阳朔:这里不仅兼具前二者之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末句发出感叹:陶、潘二人还不如碧莲峰里的普通人家呢?
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这诗语言平淡,如口头话语,而典故与衬托手法的妙用,使之内蕴丰富,趣味倍增。
在小姐姐的讲述下,一众游客如同小鸡啄米般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陈成却偏要唱反调,连连摇头:“不好,不好。”
导游小姐姐忍这小子半天了:“什么‘不好’?”
“我觉得,这诗写得,”陈成咂着嘴摇头:“不咋滴。”
“那你倒是说说,”小姐姐冷笑着:“哪里不行。”
要说陈成呢,是真觉得这诗不怎么样。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他知道,这什么“沈彬”他是真没听说过,估计就是没啥名气的小鱼小虾吧。
光见你说潘安陶渊明了,也没见你在此处风光上动了笔墨啊!“山里住人家”就美了吗?中国哪座山还没住个把人呢?嗯,珠穆拉玛峰没法住人,肯定是因为它风景很烂……
还有这句“两处争如阳朔好?”,不就是“洪湖水浪打浪”上面“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嘛,都是坐井观天,没啥见识的人会这么想……
这么想着,陈成就挑毛病道:“我觉得,这诗,太啰嗦,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字。”
“怎么讲?”
“既然是‘彭泽五株柳’,大家一听就知道说的是陶渊明啦,干嘛还要在前面加上他的名字呢?”陈成诘问道。
众人一听有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在宅旁种植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这是中学课本里有的,想来是没有人不知道的。
见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陈成得意洋洋,又指着第二句道:“再看这句,同样的道理,大家一看就知道说的是潘安,加他的名字,也还是废话。”
潘安任河阳县令,在县内遍植桃李,谓之“一县花”。后人还创造了“潘花”的典故,形容花美,或称赞官吏勤于政事,善于治理。
去掉两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