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也是教,两个也是教,窦明在城里不知道指点过多少少年的功课,到阳朔“支教”自然是手到擒来的事。
可是他有这份好心,实际上却并不大顶用。
毕竟这边老乡的观点也是“读书识字有个屁用”!
要还去写什么劳什子的“诗”的话,整个祖坟的老祖宗都觉得臊得慌……
更何况,你这人来历不明,有这等免费教人的好事,我不信……
窦老师只能苦口婆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之类,算是说服了几家较开明的。
“而且我的身份也不可疑啊,我小时候也是在阳朔长大的,后来才随家人去始安城里的……”为了骗取老乡新任,窦老师只能瞎编鬼话道。
“小时候是在阳朔长大的,后来才随家人去始安城里?噢噢!我想起来了,你是不是村东头丁家的小子,叫‘丁干’啊?”老乡恍然大悟。
“对对对,丁干就是我,我就是丁干!有诗为证:儿时已知爱阳朔,总道蓬莱在岭西!——您瞧瞧,我对家乡的感情深着呢……”
……
“……”听了“丁干”是这么来的,陈成一阵无语。
又忍不住瞪了真正丁干一眼:我操!
我说那诗为何那么精妙!
感情你小子那首诗也是抄袭大诗师窦明的!
真是“碧莲峰里住人家”不要碧莲啊不要碧莲!
丁干尴尬地咳嗽了两声,却还能面不改色:
没错啊,这诗是“丁干”写的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就这样,窦老师借着比他小好多岁的“回迁户丁干”的名头,在本地办起了扫盲班,一开始只有个小孩,到后面来学的小孩越来越多,毕竟老乡们发现,认得自己名字还是有点用的,而且还能把“丁干老师”这里当成托儿所……
呃……
学生多了,找不到教学地点,最后就寻了大榕树这么个好地方,冬暖夏凉,无比宽敞!
“大榕树我知道怎么回事了,”陈成指着树上那么腰带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窦明抬头看了一下他的那些“战利品”,自己也有些好笑:“这个嘛,也是无心之举。”
窦明、梅英卫、平鸿轩、路承允四人,在始安城中被视为“天之骄子”,岭南诗坛未来的希望所在,四人各擅一体,各领风骚——
可事实上,诗人从来不会说“我只专攻某一个体裁”,大家都是全能的诗人,只是有所偏好罢了。
就好像“七绝圣手”王昌龄大叔五言诗也写得好,“律诗的王者”老杜也擅长古体诗,五言诗的集大成者王维老师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种千古绝唱。(当然《渭城曲》是一首乐府诗。)
窦明大诗师常写七绝,的确有些腻味。
别的诗体他又不是不会写!
可一旦大家的思维成了定式,尤其是他身边还簇拥了一帮被称为“七绝派”的追随者的时候,写七绝以外的诗体就成了“离经叛道”之举。
窦师兄,你怎么能背叛我们的看家本事呢?
而且别家也会想:
窦明也开始写七律诗、五绝诗了——是不是想分咱们平师兄、梅师兄的羹汤啊?
告诉你,姓窦的!你的七律、五绝!根本不够档次!滚回去写你的七绝去吧!
世情如此,真是叫人……
几多无奈啊!
你可以说“老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干你们屁事”!
可是要知道,有很多少年一门心思地跟着他好好学习,就是因为认定了“七绝是很有前途的一种诗体,日后必将成为大唐的新风尚”!
他自己先“叛变”了,对自己的名气影响是小事,让追随者们伤心失望才是更难搞的啊!
“事实上,我们知道了这些,已经很伤心,很失望了!”七少们瘪瘪嘴,理想幻灭的样子。
窦师兄竟然不认为,写七绝的人才是最厉害的!
陈成看着窦明无奈苦笑的样子,感叹道:
真是大诗师也有情,大诗师也有爱呀!
:()开元情诗与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