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开元二十四年的上元节,是陈成第一次“冲出市坊,打入宫闱”的尝试,在官方举办的大诗会上,不断有人上演一举成名,飞黄腾达的表现。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这个时候还没有猜灯谜,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那不猜谜的话,除了观灯,大家还在上元节玩什么呢?
分曹射覆!
对李商隐的诗读得熟的话,自然对《无题》熟稔无比: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对于颈联的“隔座送钩”,似乎想想还能理解;
可是下一句的“分曹射覆”到底是什么鬼?
让人不明觉厉的样子!
看到“射”,难免望文生义,难道是投壶?
其实呢,“分曹”就是两两分对、分组的意思;“射”非射箭之射,而是“猜度”;“覆”则是覆盖。
说白了,就是聚会宴饮时大家分成两组,一方将某物藏于杯瓶碗碟等具之下、另一方猜其为何物的游戏。
宴饮时分曹相戏以助兴,是中国人古今一以贯之的饮食文化传统。
古人设宴欢会,鼓乐歌舞、赋诗弹琴、杂技百戏,助酒兴的办法是很多的,而其中最宜于调动席间气氛、拉近感情的,大概就是分曹以为戏乐了。
起初,这种分曹相戏更强调的是仪式感,着重“待人以礼”,娱乐尚在其次,是一种规定严格、极为讲究的社交活动,一般行于王公贵族之间,寻常百姓是不玩的。
历史上最早的分曹游戏,大概是先秦就有的射箭了——所以此射虽非彼射,却也称得上有些渊源。
而前面的“藏钩”也属于“分曹射覆”的一种,将一小钩暗里在诸人间藏来藏去,由此转彼,叫人来猜钩在谁手。猜的中,则藏钩之人罚酒;猜不中则反之,猜者罚酒。(陈成:这难道不是‘击鼓传花’?)
只不过单单猜东西的话,未免太过低级,没有技术含量。到大唐的此时,早已不限于猜物,而进化出文字游戏、即兴作诗等更为丰富多变的玩法。(现在的人喝酒聚会时仍然乐此不疲,“划拳”“棒子老虎鸡”啥的,却不知道这也是低阶的“分曹射覆”一种形式。)
而陈成要想在上元节诗会一举成名,就要通过“分曹射覆”的考验。
因为参与的人那么多,不可能人人都能把自己的诗传到上面的大人物面前,必须要经过前面的筛选。
那年上元节的“分曹射覆”可以看做是选秀的“海选”阶段。
陈成和一大帮人围坐在方桌前——都是有志于此的,以20人为一组。
这二十个人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然后作诗,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或者诗作得不行时,就要被淘汰出局。
最终这二十个人只能决出一个人——通过预选,然后就可以去参加五凤楼前的诗会了。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这二十个人“划拳”,赢得那个人就获得通往上阳宫的入场券,输的人呢,也不亏。
反正天子大酺,酒水不喝白不喝,哈哈!
经历的过程具体可以参见千秋节那一章,除了灯楼更多,契合上元节主题之外,其他大同小异。
只是因为加入了猜谜,陈成可就如鱼得水了!
因为他发现,虽然大唐的人作诗很厉害,可是猜谜水平——
只说普通人的话,那真是菜鸡到不行!
被陈某人吊打!
陈成上来出的题目: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周围连着两位仁兄竟然都猜不出来!
我的天!
你们就这种水平的话,我要是出“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那你们还不得崩溃自尽啊!(他们当然都猜不到这是花生!毕竟这时候还没有引进……)
至于“远看山有色”的谜底是“画”,这是学过小学二年级语文的小朋友都知道的,而且也不很难。
至于这首诗本身,还有一个悬案。那就是诗的作者和年代总是胡乱标,有的教科书标的是“唐代王维”,有的说“元代王冕”,有的说“明代唐伯虎”“清代高鼎”,经过陈成亲自问询王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