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这首诗写的是他名义上的老祖宗陈霸先,陈朝后裔现身说法,有理有据,一时人人称颂,让陈成获得一次碾压的大胜!
咏史!我可以!
而且,我这次还要选用我最熟悉的本书绝佳男配!
梁武帝!(乾隆也可以,但问题是这帮土包子不知道十全老人的事迹!)
陈成将全部气力灌注到笔端,挥毫拟下诗题:
梁武!
笔走龙蛇,王气毕显!
一行行潇洒的文字从他笔端显现!
诗曰:
同泰一人归佛地,寿阳千骑渡江波。
盟成自取金瓯缺,蔬绝空陈鸡子多!
五月谁勤君父难?七官先反弟兄戈!
江淮废后襄阳促,秋草台城放橐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始安七少说陈某人不会对仗!陈某人不但不减少对仗,还要从第一句开始就对仗!
“哎,先别急着骂!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想拉什么屎!”陈成毛笔一指,喝住已经打算用“一人”“千骑”攻击他偷懒的周小三!
数字不能用吗?
当然不是啊!
虽然“一……千……”是我最先大力抨击的“固定模板”,可是有的时候,固定模板是能彰显出巨大的对比差距的!
梁武帝和侯景的故事,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无需赘述。“同泰”就是梁武帝四次舍身出家的同泰寺,“一人”自然是梁武帝这一个人,只不过他同时也是“天下一人”(半个天下)。
寿阳便是侯景的根据地,他以南豫州牧的身份镇守寿阳,废除了梁朝的市场税和田租,很是收买了一番人心,使百姓都来参与叛军,使寿阳成为一个大军营(似曾相识)。
投降梁朝不过经过数月的准备,侯景便起兵于寿阳,兵力约8000人,开启“侯景之乱”。
梁武帝一个人归佛寺,引来寿阳八千叛军的渡江而击——
对比和等鲜明!给人的教训又何等惨烈!
当然,如果你说“对比是鲜明”了,可这两句看似毫无逻辑联系啊!
不然,看似毫无联系,实则根源深远。
梁武帝不知道是不是学佛学过了头,小脑袋瓜被冲昏,对待侯景这样早有谋反迹象的逆臣,“慈悲为怀”!侯景屡屡向梁廷索求钱财武器,而且要钱的言辞也一次比一次傲慢,但梁武帝真的就像“舍身饲鹰”的佛陀一样,从未拒绝,一味姑息,给侯景运输物资的“信使相望”,我帮助你来打我——慈悲不慈悲?如来不如来?
萧范、羊鸦仁、元贞、裴之悌等人相继向朝廷报告侯景欲谋反的消息,梁武帝也不以为意。侯景正是利用“佛爷”梁武帝昏庸的绥靖政策迅速壮大起来。
而且小陈我写梁武,就当真是说他一个人嘛?
当今天子宠爱安禄山,何尝不是一模一样?
日后引发的动乱,又是如出一辙!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安禄山怕李林甫怕得要死,还没有后来那么野心外露而已。
前车之鉴梁武帝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他自己认为“盟成自取金瓯缺”,但另一边的野心家却已经“侯景不怕渡江难”了。
后人常说“金瓯无缺”这个成语,看着等霸气的词语,多认为是秦汉汉武唐太宗这样的雄主说的,最不济,也得是乾隆这种沾沾自喜的自大狂说的。
可其实呢,这个成语就是梁武帝同志发明的。
而且,就是在侯景这位“宇宙大将军”投降南朝时说的。
那是一个清新的早晨,梁武帝念完经之后起来散步,来到武德合口(小门口),一个人自言自语:“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至纷纭,悔无所及。”大意是:我打梁朝十分强大,疆土完固,国家太平无事,接受侯景的投奔,此事再好没有了。倘若被朝臣的意见误了事,岂不是后悔无及?(快接收!快接收!去晚了就接收不了啦!)
谁知道,当初被梁武帝视为“补齐最后一块短板”的侯景,成了漏水的那一块呢?
等到“钟山风雨起苍黄,八千雄师过大江”之后,梁武帝只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佛道也沧桑”了!
困在台城,所谓“蔬绝空陈鸡子多”是也!
这个时候,到底是谁先来“勤王”呢?
还没看到忠臣良将,反而是“七官先反弟兄戈”!
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