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的努力。于是,他利用这段时间写下了一篇表章,以机密事务为由,通过邮传的方式呈送给了秦王。在这篇表章中说道:
我听说:泰山之所以巍峨高大,是因为它不拒绝任何一粒土壤;河海之所以深广无垠,是因为它们不挑剔任何一条细小的溪流;而一位英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够成就他的德行与伟业,是因为他能够容纳和重用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与贤才。回想当年,秦穆公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他向西从戎族那里得到了繇余的辅佐,向东从宛地招募了百里奚的智谋,还亲自从宋国迎接了蹇叔这样的老臣,更从晋国求得了丕豹、公孙枝等贤能之士。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从而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法治基础;秦惠文王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成功瓦解了六国合纵的威胁;秦昭襄王则依靠范雎的远交近攻之计,实现了秦国对六国的兼并大业。这四位伟大的君主,都是依靠了客卿的力量才成就了他们的不朽功勋,那么这些客卿又怎么会对秦国有所亏欠呢?如果大王您坚持要驱逐这些客卿,那么他们将会离开秦国,转而投奔我们的敌对国家,为那些国家出谋划策。到那时,大王您再想找到愿意真心实意为秦国效忠、为秦国出谋划策的人才,恐怕就会难上加难了。
秦王仔细阅读了李斯呈上来的书信后,顿时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之前下达的逐客令是错误的。他立刻下令废除了这个命令,并紧急派遣使者乘坐快马,驱车前往追赶已经被驱逐出境的李斯。幸运的是,使者在骊山脚下及时追上了李斯。李斯得知秦王召回他的消息后,便跟随使者返回了咸阳。秦王见到李斯归来,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并且像之前一样信任和重用他,让他继续在自己的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出谋划策。
李斯趁机向秦王进言:
“回想秦穆公当年兴起霸业的时候,天下诸侯国众多,周王室的德望也还未衰败,因此当时并没有实施兼并其他国家的策略。但从秦孝公时代起,周王室势力逐渐微弱,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到现在仅剩下六国。而秦国作为这些诸侯国的强大存在,其影响力已经历经多代。以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大王的英明贤能,要征服这些诸侯国,就像扫去灶台上的灰尘一样轻而易举。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抓住时机积极行动,反而坐等诸侯国再次强大,联合起来对抗我们,到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秦王听后,表示赞同,并问李斯:
“我意欲并吞六国,你有什么具体的计策吗?”
李斯回答说:
“韩国距离秦国最近,且国力相对较弱,我们应先攻打韩国,以此震慑其他各国。”
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任命内史腾为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当时,韩国的桓惠王已经去世,太子安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新的韩王。在韩国,有一位名叫韩非的公子,他精通刑名法律之学,对韩国的日益削弱深感忧虑。他曾多次向韩王安上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但遗憾的是,韩王安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秦国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安感到十分恐惧,束手无策。这时,公子韩非自信地站了出来,他认为自己的才能可以在秦国得到更好的发挥,于是主动向韩王安请命,愿意出使秦国,以寻求和平解决两国争端,让秦国停止对韩国的进攻。韩王安考虑再三后,同意了公子非的请求。公子非带着使命西行至秦国,见到了秦王,并向秦王表达了韩国愿意割让土地,成为秦国东方屏障的意愿。秦王听后非常高兴,对公子非表示了赞赏。接着,公子非趁势向秦王进言说:
“我有一个计策,可以瓦解天下的合纵联盟,帮助秦国实现兼并六国的宏图大业。如果大王能够采纳我的计策,并让我得以实施,那么我承诺,如果赵国没有被击败,韩国没有灭亡,楚国、魏国没有成为秦国的臣属,齐国、燕国没有依附于秦国,那么我愿意接受最严厉的惩罚,甚至被斩首示众,以此作为对那些不忠于国家之臣的警示。”
说完这番话后,公子非还向秦王献上了自己所着的《说难》、《孤愤》、《五蠹》、《说林》等书籍,这些书籍共计五十多万字,都是他对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秦王仔细阅读了韩非子的着作后,对他的才华和见解深感佩服,打算任用他为客卿,与自己共商国家大事。然而,李斯却对韩非子的才能心生嫉妒,他悄悄地在秦王面前进谗言说:
“各国的公子都更加亲近自己的国家,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为别国效力呢?现在秦国攻打韩国,韩王为了缓解危机而派遣韩非子前来秦国,我们怎能确定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