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五月的阳光已带着初夏的炽热,照耀着这片历经战乱的土地。晋王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魏州进发。他的心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未知挑战的冷静预判。而此时,魏州的天空似乎也因这位王者的到来而显得格外凝重,节度使牛存节的离世,更为这座城池添上了一抹哀伤的色彩。
就在这个月,凤翔的李茂贞,一位不甘寂寞的诸侯,派遣了他的得力干将——伪署泾州节度使刘知俊,率领精锐之师,向邠州发起了猛烈的攻势。这场战争的导火索,竟是李保衡的归顺。李保衡的选择,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也引来了李茂贞的强烈反应。
邠州的守将,节度使霍彦威与诸军都指挥使黄贵,面对刘知俊的大军,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毅力。他们坚守城池,抵御着敌寇的一次次进攻,仿佛两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时间如流水,转眼便是十四个月的漫长围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与敌人展开了无数次的殊死搏斗,每一次都几乎耗尽了全身的力气。然而,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迎来了希望的曙光。终于,在一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邠州的城墙上时,救军如神兵天降,岐人终于在这样的压力下选择了撤退。
六月庚寅日,晋王的大军终于抵达了魏州。他站在城头,望着这座历经沧桑的城池,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他深知,这座城池的得失,将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霸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任命贺德伦为大同军节度使,并将他的全族迁居到了晋阳,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在这个月里,晋人的铁蹄又踏平了德州,将这片土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转眼间,秋风送爽,七月的天空湛蓝如洗。晋人的军队再次出发,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澶州。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悄然逼近了澶州的城墙。刺史王彦章,这位忠诚的守将,在刘鄩的军营中得知了晋人的偷袭计划。然而,当他匆匆赶回澶州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已经被晋人抓获。面对这样的困境,王彦章选择了放弃城池,投奔了晋军。他的选择,无疑给澶州的守军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也让刘鄩的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然而,刘鄩并未因此气馁。他秘密地从洹水出兵,沿着黄泽路西行,直逼晋阳。他的行动迅速而隐秘,仿佛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然而,当他率领大军到达乐平县时,却遭遇了连绵十天的霖雨。这场雨,仿佛是天意一般,阻挡了他的前进。无奈之下,他只好撤军返回,驻扎在了宗城。之后,他又辗转到达了贝州,驻军在堂邑。在这里,他遇到了晋军的阻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转战数十里,晋军稍稍后退。然而,刘鄩并未乘胜追击,而是选择了将军队转移到莘县。他知道,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八月,秋风再次吹过这片土地。贺瑰,这位勇猛的将领,率领大军收复了澶州。他的胜利,无疑给晋军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王彦章,这位曾经的澶州刺史,也在晋军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被朝廷任命为行营先锋步军都指挥使、兼任澶州刺史、检校太保,并被派往汝州担任防御使。他的才华和忠诚,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认可。
九月,朝廷的册封仪式在正衙隆重举行。王彦章,这位曾经的叛将,如今却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才。他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去的感慨。然而,就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一个不幸的消息却传来了:德妃张氏去世了。她的离世,给朝廷带来了一片哀伤。朱瑱亲自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表达了对她的深深怀念。
然而,朝廷的动荡并未因此结束。十月辛亥日,康王友孜图谋反叛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朝廷。这位曾经备受宠爱的王子,如今却成为了朝廷的叛逆。朱瑱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他亲自指挥军队,查处并诛杀了友孜的党羽。当天夜里,朱瑱在寝宫熟睡时,突然听到御榻上的宝剑发出声响。他急忙起身查看,发现友孜的党羽已经潜入宫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朱瑱并未慌乱。他亲自挥剑抵抗,与刺客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击退了刺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被《清异录》详细记载了下来。据书中所述,末帝在夜间于寝宫内擒获了刺客,这些刺客正是康王友孜派来的。朱瑱亲自将他们处死,以儆效尤。之后,他还特制了一个云母匣来存放他所用的剑,并给这个匣子取名为“护圣将军之馆”。这个名字,既表达了他对这把剑的珍视,也寄托了他对朝廷安宁的期望。
壬子日,德妃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