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隙和怨恨。原来,在平定蔡州的过程中,朱全忠与时溥争夺功劳,两人因此结下了深仇大恨。这场内部的纷争,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当淮南发生叛乱时,朝廷任命朱全忠遥领淮南节度使,以平定孙儒、杨行密等人的叛乱。然而,汴州军队前往支援时,却需要经过徐州地界。这让时溥深感不满和忧虑。他深知,朱全忠一直对自己心怀不满,如果让他率领大军经过徐州,无疑是对自己的巨大威胁。于是,他果断地加以阻挠,试图阻止朱全忠的行动。
然而,朱全忠却并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见时溥阻挠自己的行动,便大怒出兵攻打徐州。从光启年间到大顺年间(公元885年至891年)的六七年间里,汴州军队四次集结攻打徐州、泗州等三郡。这些地区的人民无法耕种,又连年遭受水灾,人口丧失了十分之六七。这场战争给徐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时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深知,如果不能迅速平息这场战争,自己的地位将岌岌可危。然而,他却无法抵挡朱全忠的强大攻势。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逐渐失去了优势,陷入了困境。
最终,在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徐州被汴州军队占领。时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他深知,自己已经无法逃脱朱全忠的追杀。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与妻子儿女登上了楼台,自焚而死。这场悲剧的结束,也标志着时溥一生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