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切中要害,众人不谋而合地将目光投向了陈木。他们的表情各不相同,但大多数脸上都流露出质疑的神色。
听见这个问题,陈木停顿了一下手中的笔,随即抬起头平静地说:“如果一到夜晚就看不清,那很可能是因为夜盲症。”
他接着建议:“如果不想用药,就多吃胡萝卜,但这样做效果有限。最有效的还是采用针灸加上两周的中药治疗,这样坚持半个月就有明显好转。”
这位来看病的中年男子立刻信服了陈木的专业性。尽管他是农民,不懂具体的医学知识,但陈木提出的方法显然令他安心。这个问题早已令他苦恼不已,如今有人不收费提供治疗,并且疗效可能显着,他怎能不开心呢?他握着陈木的手表示由衷的感激。
陈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农村热情感到有些意外,只能温和地笑笑:“不客气,这都是我该做的。”
这位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便按方抓药,恭敬地退到一旁。诊治仍在继续。
接下来的一位患者的病情也非常明确——骨质增生。陈木帮他做了一些正骨操作,缓解了他的痛苦,但还是需要用药巩固。
随着更多的人目睹了陈木的诊断与疗效,起初存疑的村民也开始对他信任起来。一些之前离场的村民们也被拉了回来,队伍渐渐加长,赞誉之声也越来越响亮。
在这个村子,人们的病症多种多样,无论症状轻微或严重,陈木始终如一,保持冷静与耐心的态度。对于当场可治疗的情况立即动手,对于需长期调养的情形则开具方子交代注意事项。其间,他的外婆还带了自己的儿子即陈木的舅舅前来看诊。
陈木看到舅舅后,与其交谈一番,谈到家人尤其是他的妈妈及孩子的情况,让他宽心了许多,心里很是高兴见到这个懂事又能干的外甥。人们这才明白,原来陈木算是他们这里的半个本地人。大家愈发亲切友好,仿佛见到了老友。
这种温暖的人际氛围不仅加深了村民们彼此的情感联结,还使他们开始将对陈木医术的赞赏,转达为对他亲戚家庭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位年轻的陈医生恪守职业道德,任何物质酬谢一律婉拒。而这一切对于外婆与舅舅而言无疑是非常意想不到又让人感动的体验,尽管平时邻里间关系和睦,但并没有特别密切的往来。
然而,现在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东西,他不由得啧啧称奇。似乎在这个小镇上,外甥陈木已经赢得了所有人的心。
的确是这样,此时在所有村民眼中,陈木就像一位从天而降的救世主,特意来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当然,连带外公外婆以及整个家族也跟着享了福。虽然最初他们想要把这份馈赠送还给村民们,却遭遇了一致反对。村民表示若不接受这些礼物,他们就不允许任何人离开。
最终外公一家只能无奈接受。但其实他们心知肚明,这全拜陈木所赐。想不到陈木竟有这样的能力,大家对他都心生佩服不已——如此年纪已取得非凡成就的年轻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在一旁见证这一切的小男孩田辉心中受到巨大震动,他开始产生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即便在外人看来,这种突然的决心有些荒谬绝伦。但对他来说,这就是此刻最真挚的愿望。当他看到陈木专注于给人们治疗时,更是坚定了这个信念。
陈木忙碌至傍晚时分,但依然只完成了大约一半的工作。考虑到夜深路途不便于村民们返程,出于对他们安危的考虑,陈木主动向人群告别。不过在获知下周一还会再次提供医疗服务的信息后,大家终于满意地离开了。许多人原本打算送给他各种东西表达谢意,但均被陈木婉言谢绝了。
身为医者,他明白专业精神不应以施惠自傲。救治病人属于责任范围内,拒绝收礼也是其职业道德的一部分。
外婆原想让陈木留在乡下住一夜,可是他立刻谢绝。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家里有妻儿等着照应,不忍让他们独自行面对生活。
在返回的路程中,他在四合院看到了妻子怀拥幼子等待的身影,眼中满含温暖的笑容望着归来之人。那张摆在一旁的小凳说明妻子确实在此等候多时。
他快步走向他们,抱起小孩说:"夜里风大,你应该进屋子休息,怎么还在此处等我。" 妻子回答道:“我只是想最先见你一面,除非你回来否则我心里总是牵挂。”
尽管清楚陈木只是前往外婆所在之地,萧韵仍旧选择耐心等候。这话让陈木感到一股温馨。他暗思:自己有何能,竟得以拥有这样一个体贴善良的好妻子,一定要对她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