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杨嗣昌求见。”
朱由检听到外面的声音,放下手里的奏折,“让他进来吧。”
很快,杨嗣昌从门外走了进来,见到皇上,忙跪下行礼。
“臣杨嗣昌见过皇上。”
“平身!”
朱由检见杨嗣昌眼中闪过一丝喜色,笑着问道,“杨爱卿,可是有什么喜事发生?”
杨嗣昌急忙拱手,“想必皇上已经接到熊文灿的书信。”
朱由检看了一眼案上的奏折,“熊文灿说已经给贼首送去书信。”
杨嗣昌点了点头,“臣也看了那份急信,信上说,贼首刘国能已经有投降的打算,现在正在商量具体的事宜。”
说到这里,杨嗣昌的语气顿了顿,又说道。
“据说刘国能实力不弱,而他现在肯接受朝廷的诏安,这也就是说,我军多方围剿,已经初见成效。”
朱由检点了点头,“看来刘国能害怕被剿灭,所以才会选择投降。”
杨嗣昌拱了拱手,“既然各地贼匪的势力已经削弱,不如趁此机会,朝廷再多派些兵马,补些饷银,一举将贼匪彻底消灭。”
朱由检看着杨嗣昌,缓缓问道,“杨爱卿,你可有剿匪之策?”
“不知皇上是否还记得,臣曾经说的一个计划。”
杨爱卿忙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来,双手递给旁边的王承恩,“现在臣已经把计划重新补充完善,请皇上过目。”
朱由检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纸张,第一眼便看到了上面的标题。
“四正、六隅,十面埋伏!”
在标题的下面,是这个计划的详细步骤。
当时杨嗣昌重回京师的时候,曾经和崇祯皇帝谈过一次。
皇帝对他的这个计划,也非常感兴趣,可是,朱由检穿越了,便将此事一直搁浅。
杨嗣昌原本一直在等待皇帝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回信,而此时熊文灿的这一封书信,让他知道机会来了,再也忍不住了,便匆匆来见皇上。
他见皇上迟迟没有说话,缓缓说道。
“皇上,此计划耗费甚广,恐要增兵12万,共花费两想二百八十万两白银。”
“现在国库贫乏,难以筹集银两,所以臣又做了一个筹饷的计划。”
“筹饷之策有四饷,一因粮,二溢地,三事例,四驿递……”
朱由检听着杨嗣昌的解释,眉头却渐渐的皱了起来。
杨嗣昌所说的四条筹饷之策,无非就是增加田亩征收的数量,还有田亩溢出部分重新考察征税。
而第三条就有点意思了,当地的富户,可以通过捐赠和纳银的手段银,成为国子监生员。
也就是说,只要交足了钱,哪怕大字不识,也可以到国子监上学。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条通往仕途的手段。
而第四条,就是裁撤驿站获得的银两。
杨嗣昌每一项银两都是经过详细计算,四项加起来,便可以凑足二百八十万两白银。
对于这一点,朱由检没有丝毫质疑。
他现在考虑的是,该不该实施这个计划。
杨嗣昌皇上还在犹豫,咬了咬牙,“皇上,穷三月之功,了结十年不结之局。”
朱由检抬起头看着杨嗣昌,摇了摇头,“杨爱卿,朕相信你的才能,但是,如此庞大的计划,需要调动十方巡抚,十数万兵力,如果人人忠心为明,这个计划必然成功。”
说到这里,朱由检叹了一口气,“但如果人人各怀心思,只要有一方疏忽,便会有漏网之鱼,功亏一篑。”
杨嗣昌忙说道,“请皇上赐尚方宝剑,谁敢不听军令,当杀之,震慑众人。”
朱由检摆了摆手,“杨爱卿,朕爱惜你的才能,不希望你去冒险,一旦有事,恐怕会对你不利。”
杨嗣昌听到这番话,心中大为感动。
他知道皇上这番话的意思,因为巡抚西北的几任大臣,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皇上这样说,也就是不希望他也有这样的下场!
杨嗣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皇上,只要能剿灭西北贼匪,臣就算是死也无怨。”
朱由检起身将杨嗣昌搀扶起来,摇了摇头。
“杨爱卿,西北剿匪屡次失利,其实朕也明白,并不是朝廷兵马不足,也不是将士不勇,而是西北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眼看无以为食,只能铤而走险。”
听闻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