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
李陵和司马迁关系好,他知道李陵的为人,于是为他辩解。
哪怕大臣们纷纷落井下石,指责李陵,只有他司马迁明白是非。
司马迁义正言辞的说:“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成,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陵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他身上可是流着李家李广的血呀。
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他甚至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大怒,便下令杀了李陵全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当时,死刑可以以腐刑替代,司马迁为完成遗愿,忍辱负重,接受了腐刑。
司马迁的伟大,不止是他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是他的精神品质。
他有一种执着,不甘放弃;有一种坚持,咬牙切齿;有一种精神,坚韧不拔。
司马迁的伟大,还在于他从未以成败论英雄,从未以简单的道德观念来评判历史人物。
他居然将前代的杀手、同时代的违法者塑造成了英雄或准英雄。
在他之前,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而史书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也就成了一种倾向。
从前,翻遍史书,胜利者都成了英雄,失败者都成了草寇,很少有例外。
然而,司马迁却是史家中的另类,他虽也给胜利者唱过赞歌,但他却从不歧视失败者。在他眼里,有时失败者也是英雄,甚至比胜利者更显英雄本色。
因为在太史公看来,成败有因,决定于各种因素。
当然,刘瀚的到了必然深刻影响大汉王朝,李陵是否还会成为命运中挣扎徘徊的悲情苦难英雄,太史公是否还能写出《史记》?
这些都不得而知了,但他知道太史公一定不会受腐刑了。
那时候的刘瀚,应该有能力劝解汉武帝了吧,劝不了,也可以给钱赎罪,在大汉给钱是能赎死罪的,李广如此,苏建如此,后来的公孙敖,张骞都是如此。
当年呀,太史公就是家里钱不够,不然也能给钱免死的,他没有钱,只能以腐刑代替,他没有钱,刘瀚有嘛。
“死战!”
“大汉万年!”
这一日,李广浴血搏杀,他不想逃了,哪怕死在战场上。
在后世看来,他李广没有多成功,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但不可否认,他和太史公都是大汉的荣耀,他们照耀了大汉。
司马迁,独以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成一代史家绝唱。余观其所述,如饮甘泉,洒脱自如,颇具风流之态。太史公之识,既深且远。以史学之眼光,洞察天地,揽括古今。不以个人的好恶,而以事实为根据,秉笔直书,见证历史。其文字,既为史书,又类文艺,言之有物,耐人寻味。太史公之忍辱负重,实为壮举。身受腐刑,而忠诚史书之志不渝,忍辱负重,而谱写历史之笔不停。司马迁,可谓忍辱负重,千古一人矣。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广,无愧为史家巨擘,垂范千古。后世之文人墨客,咸仰其高风亮节,崇尚其史识卓绝。惜乎,世事如梦,人生如戏,而司马迁之伟大,可望而不可及。余赞太史公,亦自愧不如。其文字之魅力,识见之深远,人格之高尚,皆为我辈所当学习的。愿后世之士,能体悟太史公之心境,学习其风骨,以史为鉴,知兴衰之理。司马迁,堪称史学巨匠,垂教万世,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