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万岁!”
“陛下万年!”
随即,知道诏令的黄河两岸百姓都跪地高呼万岁,他们等这一天太久太久了。
瓠子,古地名,亦称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的滑县苗固村附近。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与濮阳、延津、浚县、长垣、封丘、内黄接壤。
据史书记载,古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年)始流入滑境,至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从阳武(今原阳)故堤决口,南徙离滑,在滑境奔腾流淌长达近1800年之久,这里是最容易决堤的地方。
与先秦比,汉代黄河决溢的记载明显增多,主河道变化也较为频繁,从时间分布上看,黄河决溢较多集中在西汉中后期和东汉早期。
《史记·河渠书》中有:“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
又有:“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酸枣在今延津县西南,瓠子在今濮阳西南,当时均在黄河之南。
而且那时候这一段是有河堤的,《汉书·沟洫志》中有淇水口(在今滑县西南)上下,堤身“高四五丈”。
汉一尺约为为后世的0.7尺,四五丈相当于后世的9米至11米,这已经非常高了,几乎与后世的河道的堤防同高,可见西汉时黄河堤防的规模已经相当宏大了。
《史记·河渠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五月,黄河在瓠子决口,泛水南下,冲入巨野泽,流入淮水、泗水及梁、楚等十六郡,大地一片汪洋,灾情惨重。”
当时的汉武帝意气风发,关心百姓,他立刻下旨命汲黯及另一大臣郑当时前往堵口。
汲黯本来就是西汉河南濮阳人,是西汉着名的谏臣、廉吏,忠君爱民、体恤百姓,直言善辩、刚正不阿。
当时人们把汲黯视为诤谏之臣的代表,不再称呼他的本名,干脆称其为“汲直”。
后世许多敢于直谏的名臣都从汲黯身上找到了力量的源泉,这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传奇人物也因此千古留名。
当然,前些年,由于老了,再加上他多次不给汉武帝面子,于是向汉武帝提出告老还乡了,现在已经去世了。
那时候的汲黯还年轻,加上自幼居住在黄河岸边,熟悉水情,关心百姓的他立刻带人赶至现场后,迅速组织东郡各县10多万民工开始堵塞决河。
可是呀,因为缺口很宽、水势猛、料物不继,他反复几次堵塞侯,又被冲垮了。
他还想继续,只要汉武帝下定决心,再多给钱财,完全堵住缺口是可以办得到的。
但因为一个人,黄河泛滥了二十多年,他便是汉武帝的舅父武安侯田蚡,他当时是为丞相,因其食邑在鄃县(今山东夏津东),鄃县在黄河以北。
他想着,如果黄河决口向南流则自己封地不受水灾,食邑收获就多。于是,田蚡阻挠塞河,说决河是天意,如果强塞不合天意。
一些术士也附和蚡言,“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加之当时北方匈奴有入侵之势,那时候是窦太皇太后掌权末期,奉行黄老之道,无为之治,汉武帝于是下令停工,堵口工程半途而废。
瓠子决口后的23年中,黄泛区的范围日益扩大,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汉王朝经济损失很大。
今年,泰山封禅后,汉武帝亲自去看了一眼,触目惊心,所以回朝后,也下定决心要堵上这泛滥了二十三年的缺口。